近几年有关电影的保底发行越来越流行,《战狼2》保底8亿,《心花路放》保底5亿,《美人鱼》保底18亿。与普通发行相比,保底发行主要有两大特点,发行方根据电影的质量、投资、导演、演员等号召力,为电影定下一个保底的票房,对于保底发行,很多人都有听说过,但是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是很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
1、电影圈的“票房保底”究竟是什么意思,对制作、发行、院线哪方更有利?
对院线应该是没啥影响,不管影片票房多少,院线的比例分成是不变的,一般都在55%,影院回再拿走2%,这个基本是干货,没有水分,票房越多,分成越好对制片方来说就是降低风险,提前锁定利润,应该是保证收益的最好模式,缺点是,如果影片超出预期大卖,那么收益会缩水,话说回来,没有无风险的收益,万一票房不及预期,制片方也躲避了风险。
2、怎么看待电影发行票房保底现象?这对电影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所谓的保底发行,一般是指发行方对制片方进行票房承诺,发行方在影片上映之前就对自己看好的影片进行票房预估,和制片方商议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保底分账规则,当然了,如果影片赚了钱,发行方就能获得丰厚的收益,如果影片上映之后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票房的话,发行方也要把保底票房对应的相应收益支付给制片方,所以这种情况下,制片方的压力肯定是小了很多,而发行方无疑就是拿自己的眼光来进行一场豪赌。
说好处的话,自然是增加了被“投保”影片的底气,让影片在制作时就能资金充足,放心无忧地进行创作,做到精益求精,不过这其实是个悖论,因为大部分发行方瞄准的保底目标原本就是大导演、带流量的演员或者大制作的,也就是那些看起来颇有卖相的电影,因为说到底,保底发行就是一场资本的赌博,所以很少会有公司提前保底那些看起来制作精良的文艺片,所以最终也都是一场趋利的角逐吧。
2013年,华谊兄弟8800万元保底电影《西游降魔篇》,是国内票房保底第一例,最终票房大家也知道,12.46亿,赚了个盆满钵满,但既然是一场对赌,那就肯定是有赢有输,赢的比如北京文化,投资《战狼II》成功,保底8亿最终56.8亿的票房让其股价飙升,坐到了最顶端。而输的就有像微影时代这种接连投资失败,最终连公司都保不住的典型例子,
微影时代当时野心大选片眼光却不足,还想把触角伸向海外,接连投资了两部派拉蒙的扑街大片《攻壳机动队》和《变形金刚5》,不仅投资还巨资保底,除此以外还有《致青春》、《铁道飞虎》的4亿和10亿的保底行为,接连的保底花了大价钱,但迎来的却是接连的保底失败,导致大钱很快打了水漂,直到《铁道飞虎》最终7亿的扑街票房打翻了微影最后的融资美梦,最终不得不被猫眼电影合并。
这种典型的对赌失败的例子也就是保底现象对于市场的影响之一,不能说它是好是坏,只能说这种保底现象是中国电影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电影业缺钱,资本缺好故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这样的发展并不能促生什么特别好的电影,毕竟保底方也不傻,都是在大制作和大导演的基础上预估的市场反应,但现在的情况是大导演容易扑街,反而有些小制作脱颖而出。
3、为什么会进行票房保底?保底票房的电影,能投吗?
票房保底就是发行方对于制片方的一个票房承诺,对于看好的影片,发行方进行早期的市场预估,制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即使实际票房没有达到这个保底票房数字,发行方还是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但超出保底数字的话,那分账比例会对发行方更有利。简单来说,就是制片方和发行方在电影上映前的对赌协议,又称估值调整协议(比如2亿保底线),是指发行方与制片方在达成协议时,双方对于未来不确定情况的一种约定,
如果约定的条件出现,发行方可以行使一种估值调整协议的权利;如果约定的条件不出现,制片方则行使一种权利。所以,对赌协议实际上就是期权的一种形式,类似这种“电影片保底分成发行放映合同协议书范本”,网上都有最基本规范的范本提供下载,你可以详细看看里边的条条框框,比如《战狼2》,发行方以北京文化为主,外加其他六家公司的合作发行。
文章TAG:保底 电影 票房 发行 电影保底发行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