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扩大开支范围,哪些制度安排可用于控制财政支出的增长
来源:整理 编辑:金融知识 2023-07-24 20:23:51
1,哪些制度安排可用于控制财政支出的增长
财政支出范围的不断扩大是1个客观事实,如何把财政支出范围限制在适度的范围以内,遭到了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1、预算监管制度。由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应年度内财政收支状态的计划。财政预算必须经过立法机关审批才能生效,这就使得财政支出被置于以议员为代表的公民监督之下。2.政府采购制度。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单位以公然招投标为主要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商品、劳务和工程的行动。政府采购必须遵守公然、公平、公正原则。政府采购制度的最大成效是能够节省财政支出。实践表明,通过政府采购方式最少能节省10%的财政支出
2,三大期间费用
期间三大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成本核算对象的,在发生时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种费用。1、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2、销售费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3、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扩展资料:常见错弊1.将不应该记入期间费用的费用支出记入期间费用的企业在产品成本上有严格的要求,例如如果生产该种产品的平均成本大于某个数,有关负责人就要记过,或者受到批评。有的基层管理者,例如车间主任、分厂的厂长,就会将本来应该记入“生产成本”的一些费用支出记入期间费用,从而达到公司或者总厂的要求,免受处罚。2.任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例如将超标的业务招待费列入管理费用,或者将旅游费用列入销售费用,扩大折旧摊销额,缩短摊销期限等。3.虚列期间费用有的员工或者管理者利用职务之便,将一些不属于期间费用的支出列入期间费用。例如将高档消费场所的消费支出记为“管理费用”,或者凭借假发票报销费用。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是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漏洞,使这些人有机可乘。4.用期间费用隐匿销售收入。并将资金占为己有有的公司存在部分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相勾结,将销售收入或者其他收入不记做“主营业务收入”、“投资收益”或者“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而是将其记为期间费用,用这部分收入建立“小金库”或者私自占为己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期间费用1、广告费的列支问题:按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的2%以内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准予扣除的广告费,必须取得广告业专用发票,没有广告业专用发票的,不能按广告费在税前提除,应视同业务宣传费列支(营业收入的0.5%以内据实扣除)。 2、招待费列支标准问题:是按规定比例范围内,据实扣除,超出部分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年营业收入1500万元以下的,不超过营业收入净额的0.5%,年营业收入超过15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0.3%。 3、工资列支标准问题:按月人均960元计算,超过部分作应纳税所得额调整增加,征收企业所得税。不足标准的按实际列支,不予补足。 4、福利费按计税工资14%计提的话,到年底要作判断:如果实发工资大于计税工资的可以不作调整,如果小于计税工资的,还要按实发工资计算调减福利费。涉及福利方面的支出一律在福利费中列支,不能再记入成本费用了。管理费用的所有明细科目:公司经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董事会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诉讼费、税金、土地使用费、土地损失补偿费、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与开发费、排污费、存货盘亏和毁损、无形资产摊销、开办费摊销、业务招待费、计提的坏账准备、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上交上级管理费以及其他管理费用。 其中:业务招待费:年营业收入1500万元以下的,不超过营业收入净额的0.5%,年营业收入超过15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0.3%。销售费用的所有明细: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委托代销手续费、广告费、租赁费(不含融资租赁费)和销售服务费用,以及专设的销售机构人员工资、福利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推销以及其他经费等。其中,广告费: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的2%以内据实扣除;财务费用:(1)利息净支出(2)汇兑净损失(3)相关的手续费等对财务费用的列支标准一般遵循不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一定范围。利润表中的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销售、财务费用 其中发生工资性支出可以计入管理费用、销售费,财务费用是核算有关利息收入、利息支出、手续费等方面的收支,不核算工资
3,什么是扩大内需
所谓例子应该还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分析,但是看你的意思是要用一个通俗化的方式,那就试着举个:比如一家工厂,生产面包的,面包可以卖给自己的职工,也可以卖给经销商,卖给职工的就是内需部分,卖给经销商的就是出口部分。 扩大内需很早就提出来了,中国的GDP增长主要是投资拉动和出口导向型,内需占比很低。 扩大内需对股市的影响主要看不同的板块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果是那些生产消费品为主,符合消费升级概念的公司,往往能够从扩大内需的政策中获益别可惜了你的分数,我来多说两句吧,分给不给我无所谓,我是尝过给了分数又得不到满意答复的感觉!!!一般来说,所谓扩大内需就是增加国内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所谓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价值总和。GDP的衡量一般采用支出法,即需求法,也就是说从需求或者说国民支出的角度来衡量GDP的构成。、按照支出法,GDP可以分为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净出口支出,也就是说一国生产出来的所有商品可以从三种渠道进入最终消费者(所谓最终消费者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而是指在市场上购买商品的自然人或法人)手中,消费支出包括食品、日用品、药品等等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商品,这部分需求(消费支出)是由国内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购买的;投资支出主要包括水泥、钢材、煤炭、电力、机器设备等等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需求,这部分需求(投资支出)是由企业法人支出的,用于扩大再生产;净出口是指一国出口额减去进口额,用以衡量国外居民对于本国生产商品的需求。当然有些时候还会把政府支出也纳入考虑范围,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所谓的扩大内需就是扩大消费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也就是扩大本国居民对消费品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因为只有这部分需求是最为稳定和不受国外因素影响的。因为投资支出基本属于增加产能,如果投资支出经常在GDP中所占比重过大,不断增加的投资将形成过剩的产能,而没有足够的需求在消化过剩产能,将造成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而出口因素往往受他国经济环境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本国控制,而且出口过高会造成一国贸易顺差剧增,不但会产生贸易摩擦,对于一国维持固定汇率制度也有较大压力。国家在扩大内需方面的政策,主要是减税、通过劳动合同法提高劳动者可支配收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以消除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从而增加目前消费、通过转移支付来增加低收入者支出,即通过对高收入阶层和暴力行业征收更高的收款来补贴低收入者。扩大内需对于股市的影响应该是那些专注于消费品行业的公司收益,比如食品行业(双汇发展、承德露露、安琪酵母、南宁糖业、光明乳业等),零售行业(百联股份、豫园商城、小商品城、大商股份、武汉中百),酒店旅游(全聚德、黄山旅游、华侨城A、中青旅)等等。不知道这么说你能不能明白!!!!累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 1)什么是扩大内需政策 所谓扩大内需政策,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拓宽国际市场.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2)坚持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①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是国内需求.国内市场广阔,是我国最大的优势.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扩大内需是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②我国国内市场存在着广泛的需求.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快和进一步改善,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都会带来巨大的需求. 扩大国内需求首先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人.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要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要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要扩展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鼓励消费信贷.要清理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简单的说就是增加国内的消费,保持消费读,以保证货币的流通以及经济的稳定。之前我们读书的时候大学扩招也是扩大内需的以方面!
4,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主要审计内容可以具体告诉我吗
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主要审计内容:1、财务收入来源的合法性、入账的完整性;2、财务支出范围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3、资产的安全性等。具体的审计内容:(1)预算管理情况。事业单位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是事业单位的重要收入来源,事业单位收入预算中这部分收入预算的编制是否真实、科学直接影响事业计划的完成和财政、上级补助收入的确定。审计中应注意检查事业单位是否参照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收入增减因素,合理确定收入预算,有无故意低报事业、经营等收入,骗取财政、上级补助的情况,或高报上述收入,影响事业计划完成的问题。(2)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批复和拨款到位情况;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是否按规定批复预算并办理拨款,有无预算批复不及时,占压拨款的情况;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是否全部入帐并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统一使用,有无隐瞒、转移收入的问题;经费使用情况:事业单位是否按预算和规定的用途使用经费,有无突破预算、挪用经费的问题;各项经费的使用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标准,有无提高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挥霍浪费等问题;专项经费是否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经费使用情况;有预算收入上缴任务的单位是否及时足额上缴应缴预算收入,有无截留挪用的问题;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是否正确,有无虚增、虚减成本的问题,各项应缴税费是否及时足额缴纳。(3)结余及专用基金管理情况。结余的形成是否真实合法,有无虚增虚减的问题;各项专用基金的提取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来源渠道;专用基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的用途,有无挤占挪用的问题。(4)资产管理情况。大多数事业单位要组织收入,有一定程度的经营活动,这是事业单位在业务特点上与行政单位的一个重要区别。与此相适应,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的要求上与行政单位也有所不同。从资产的种类上看,表现为事业单位有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对无形资产,审计内容主要是:无形资产的形成和计价是否真实、正确,有无虚增无形资产价值的问题;无形资产的转让是否经过资产评估,评估的程序是否合法,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压低转让价的问题,转让收入是否按规定计入事业收入。对对外投资,主要审计内容有:对外投资是否合法,是否经过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或备案;对外投资是否真实,即投出款项是否确实用于预定用途,必要时应向被投资单位核实;以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是否按规定进行评估,确定投资价值,有无故意压低投资价值,侵占国有资产的情况。另外,事业单位将资产用于经营活动的,还应核算资产的使用成本,并与经营收入相配比。(5)往来款项管理情况。往来款项指事业单位的债权、债务。往来款项是否真实、合法,核算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审计中应重点审查往来款项是否合法,有无挪用事业经费、专项资金或违规拆借资金等问题; 往来款项是否真实存在,有无虚列债权债务的问题,必要时应向对方单位查询;审计中还应对往来款的结算情况进行检查,督促事业单位及时催收到期债权,按期偿付债务。事业单位的负债,还包括事业单位收取的、应上缴财政预算的资金和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应缴税金及其他应上缴的款项,审计中应重点检查事业单位是否及时足额上缴,有无截留挪用的问题。(6)经费使用效益。事业单位的效益可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总的来看,对事业单位效益的评价,要比行政单位更侧重于经济效益方面。但由于事业单位在根本上是非盈利性的服务性组织,社会效益仍然是评价其效益的主要内容。对事业单位经费使用效益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事业计划的完成情况,即事业单位是否完成了事业任务,完成情况的好坏;二是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对其本身产生的经济效益,即所谓“一次效益”,主要用投入产出比来衡量;三是事业单位业务活动产生的社会效果,即“二次效益”,如某一科研项目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教育经费的使用为公众提供的教育服务等;四是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节约,是否存在损失浪费的问题。(7)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只是在报表种类、具体的编制方法和分析指标上与行政单位有所不同。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主要审计内容是:1,预收收入审计,因为没有实施预算管理之前,这个性质的单位收入项目弹性较大、随意性多,例如:运输管理行业原来是自收自支性质,他的收入都带有控制性质的,也就是说只要当期收入满足当期开支即可,如果剩余还得上交,不如留存潜在收入为下期收入不足铺垫; 2,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项目繁琐、变化大,有时就把应收的项目、变化增收的项目一字不提,留在自己控制手中,作为自己徇私舞弊的仓库,应收的不收,还是那句老话自己够用即可;3,预收支出审计,这是近年来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有些应该用的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临时用品都满足需要,但是当今的发票购货者任意开,只要购货消费即可,卖办公品的可以开汽车发票、卖五金的可以开电脑发票,就这样发票样式五花八门、形形色色,这就给别有用心的人打开方便之门,这类审计更不能掉以轻心。
5,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技术改造费用是指哪些内容
第二十三条 折旧及修理费用的控制(一)企业应提高船舶、装卸机械、车辆等各项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控制折旧及修理费用,相对降低成本、费用。要充分挖掘现有固定资产的潜力,提高其利用率。新增运输船舶、车辆、装卸机械、机械设备以及对各项固定资产进行技术改造时,应事先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在确有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才予增添和改造,以控制折旧费用的增加。(二)企业在进行运输船舶、装卸机械、车辆、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修理时,如属日常维护修理,应严格按维护修理定额控制修理费用,如属大修理,应组织有关部门,提出大修方案,以降低大修理费用。(三)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应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建立健全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各类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内部转移,维护修理,报废清理等规定统一而严密的管理制度。监督有关单位认真执行,要经常对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制定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措施。第二十四条 管理费用、营运间接费用和其他费用的控制(一)企业对管理费用、营运间接费用和其他费用实行指标分级、归口管理,明确管理责任部门。各责任部门负责制定本部门分管的费用定额,编制费用预算,分解下达费用指标,审批费用开支,实行限额控制,加强管理。(二)各分级、归口管理部门应对费用支出单位建立《费用限额手册》,填明费用支出控制指标,经财务会计部门审核后,实行限额控制。对发生的支出,应根据有关单据登记入册,并结算开支后的指标结存额,以便及时掌握开支情况,采取措施,节约开支。各归口管理部门则应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汇集预算执行情况,改进工作。(三)归口管理部门和财务会计部门对各单位费用支出情况应根据支出标准和控制指标进行监督与检查,开支单位需要增加开支项目或开支金额时,需报经归口管理部门和财务会计部门审批,企业要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第六章 成本费用分析第二十五条 企业要按照成本、费用归口、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成本、费用分析,要通过分析,及时掌握成本、费用升降的原因,指出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改进成本、费用管理工作。成本、费用分析的方法要根据成本、费用分析对象、目的、要求以及掌握的资料来决定,一般采用指标对比法和因素分析法。指标对比法是通过成本、费用指标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情况)的数据进行对比,确定差异;因素分析法是确定引起某个经济指标变动的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计算方法。第二十六条 企业对各项成本、费用及其升降情况的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成本、费用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二)成本、费用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三)单位成本的分析;(四)营运支出项目的分析。第二十七条 成本、费用计划完成情况和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应着重分析以下几点:(一)实际成本、费用与计划成本、费用、上期成本、费用的差异及原因;(二)实际降低额、实际降低率与计划降低额、计划降低率的差异及原因;(三)价格、费率、税率、汇率、利率变化对成本、费用的影响;(四)消耗定额或费用水平变化对成本、费用的影响;(五)产量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变化对成本、费用的影响;(六)货种构成变化对成本、费用的影响。第二十八条 单位成本应着重分析以下几点:(一)单位成本构成变化以及实际单位成本与计划单位成本、上期单位成本比较的差异;(二)成本各项目增减变动对单位成本的影响;(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变动对单位成本的影响。第二十九条 营运支出由归口管理成本、费用的责任部门进行分析,具体要求如下:(一)工资,着重分析职工人数、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工资总额及营运支出升降的影响。(二)燃料、润料、材料、低值易耗品、备品配件、轮胎、通讯导航器材等物资及动力费用,着重分析消耗数量变动,价格变动对营运支出的影响。消耗数量变动分析,应结合运输技术和运输组织,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情况,从产量计划的完成和定额执行情况两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各种主要材料实际消耗脱离定额的原因;价格变动应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两方面分析,着重分析内部因素。(三)折旧费和修理费,着重分析增减变动原因和各项固定资产利用率对营运支出项目的影响。(四)其他费用,重点分析事故损失、劳动保护费增减变动情况及其原因。企业还应分析财务费用的增减变化及其原因。第七章 成本费用的考核与监督第三十条 成本、费用指标是考核企业经营效果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企业各项业务按下列规定考核:(一)运输、装卸、堆存、港务管理业务考核成本降低率。(二)其他业务一般考核收入成本率指标,计算单位成本的其他业务也可考核成本降低率指标。企业必须把成本、费用考核作为经济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按年、季、月分口和逐级考核成本、费用计划执行的结果,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第三十一条 企业经理(局长)、总会计师应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对本企业成本、费用计划的执行和各项营运支出的开支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第三十二条 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内部审计的职权范围对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进行检查和监督。第三十三条 对于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随意摊提成本、费用,挤占国家收入;弄虚作假,成本、费用严重不实,以及损公肥私,挥霍国家资财,增加成本、费用开支的企业,情节较轻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以相当于侵占国家收入一定金额的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第三十四条 对于维护国家政策,揭发和检举违反成本、费用管理规定的人员,应给予表扬和奖励。第八章 成本费用开支范围第一节 成本费用开支的原则和界限第三十五条 企业应根据《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运输企业财务制度》、《运输(交通)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将一切与营运生产活动直接有关的支出,计入企业的营运成本,将发生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成本、费用提取率和各项成本、费用开支标准。属于地区性统一的开支标准,按所在地区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第三十七条 企业在确定成本、费用开支时,必须划清以下几个界限:(一)划清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凡属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支出属资本性支出,这部分支出不能计入成本、费用;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年度相关的,属收益性支出,应计入成本、费用。(二)划清本期成本、费用与下期成本、费用的界限。企业应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根据其受益期间来确定各期的成本、费用,凡属本期成本、费用负担的支出,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均应计入本期成本、费用;凡不属于本期成本、费用负担的支出,即使款项已经支付,也不应计入本期成本、费用。(三)划清各项业务成本之间的界限。企业经营多种业务时,必须分别各项营运业务计算成本,凡能分清应由某项营运业务负担的支出,则直接计入该种业务成本。凡不能分清的支出,则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项营运业务成本。在划清各项营运业务成本的界限时,不得将应列入某项业务的支出列入另一业务的成本。不得在营运业务之间任意调节成本。(四)划清营运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企业不得将应计入营运成本的支出列入期间费用,也不得将应计入期间费用的支出列入营运成本。(五)划清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估计成本、定额成本的界限。企业不得以计划成本、估计成本、定额成本代替实际成本。采用计划成本或者定额成本核算的,按照规定的成本计算期,及时调整为实际成本。(六)划清营运成本与营业外支出的界限。营运成本是与企业营运生产活动有关而发生的支出;营业外支出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支出,不属企业的营运耗费,不能列入营运成本。第二节 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第三十八条 企业在营运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与运输、装卸、堆存、港务管理和其他业务等营运生产直接有关的各项开支,按下列规定,分别计入营运业务成本:(一)企业直接从事营运生产活动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以及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的职工福利费。(二)企业在营运生产过程中实际耗用的燃料、材料、润料、动力及照明、备品配件、轮胎、各种物料和低值易耗品等支出。船舶修理用材料、备品配件等,也应计入有关业务成本。(三)企业在营运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固定资产,按规定提取的折旧费。(四)企业在营运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支出。(五)企业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参加营运的固定资产,按期支付的租赁费。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在租赁有效期限内分期摊销,计入成本。(六)企业在营运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港口费(包括引水、港务、拖轮、停泊等费用,代理、理货、开关舱、扫舱、烘舱、翻舱等费用),集装箱费用(包括空箱保管费、清洁费、熏箱费等),转口费,倒载费,破冰费,旅客服务费,业务费,航道养护费,水路运输管理费,船舶检验费,运输船舶所发生的吨税、过境税,运河费、灯塔费、系解缆费、货物装卸费、速遣费,船舶护航武器弹药费,行车杂费,车辆牌照检验费,车辆清洗费,车辆冬季预热费,养路费,公路运输管理费,过路费,过桥费,过隧道费,过渡费,司机途中宿费,取暖费,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设计制图费,试验检验费,劳动保护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季节性、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事故净损失等支出。
文章TAG:
什么 扩大 开支 开支范围 什么是扩大开支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