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这个保底的票房数字,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票房造假的现象。即使实际票房没有达到这个保底票房数字,发行方还是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但超出保底数字的话,那分账比例会对发行方更有利,好莱坞六大发行中有类似的保底模式,但是和国内直接给你承诺卖到几亿票房不同,这种保底是一种影片发行融资过程,提供更多的是营销费和版权费,选择在电影上映后看票房收入阶梯分账。
1、为什么会进行票房保底?保底票房的电影,能投吗?
票房保底就是发行方对于制片方的一个票房承诺,对于看好的影片,发行方进行早期的市场预估,制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即使实际票房没有达到这个保底票房数字,发行方还是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但超出保底数字的话,那分账比例会对发行方更有利,简单来说,就是制片方和发行方在电影上映前的对赌协议,又称估值调整协议(比如2亿保底线),是指发行方与制片方在达成协议时,双方对于未来不确定情况的一种约定。
如果约定的条件出现,发行方可以行使一种估值调整协议的权利;如果约定的条件不出现,制片方则行使一种权利,所以,对赌协议实际上就是期权的一种形式。类似这种“电影片保底分成发行放映合同协议书范本”,网上都有最基本规范的范本提供下载,你可以详细看看里边的条条框框,比如《战狼2》,发行方以北京文化为主,外加其他六家公司的合作发行。
据北京文化公开发布的声明,北京文化向《战狼2》的制片方支付了1.4亿人民币,来购买对于《战狼2》的发行权,在北京文化和《战狼2》的对赌协议中,影片的目标票房是8亿人民币。只有当《战狼2》的票房收入超过8亿的时候,北京文化才真正开始获得利润,当然,《战狼2》的实际票房造就远超了8亿的目标。《战狼2》无疑是个特例,大多数情况下,发行方并不都像北京文化这么幸运,
发行方不但分文不赚、还亏了不少的例子也很多。最著名的例子比如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了,北京耀莱影视文化传媒作为影片的发行方,向制片方承诺了5亿元的保底票房,如果影片票房低于5亿元,那么耀莱承诺付给发行方2亿元;如果影片票房高于5亿但低于8亿,所有影片净赚利润都属于耀莱。可惜的是,影片的最终票房定格在了4.84亿元,
与普通发行相比,保底发行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投资方在影片上映前就能回收原本在影片下映1年后才能拿到的票房分账款;二是电影项目风险由投资方转嫁到发行方,因而要求保底发行参与者对影片票房有更精准的预期。对赌协议下,成功让发行方尝到甜头的影片也不少,比如《心花怒放》、《港囧》、《美人鱼》等等,但要清醒的认识到,保底对赌毕竟是一种豪赌行为,赌赢了连本带利赚回来,赌输了也只能自吞苦果,
比如《封神传奇》、《叶问3》、《梦想合伙人》的惨痛教训就让一些发行公司吃尽苦头。好莱坞六大发行中有类似的保底模式,但是和国内直接给你承诺卖到几亿票房不同,这种保底是一种影片发行融资过程,提供更多的是营销费和版权费,选择在电影上映后看票房收入阶梯分账,中国的形式更像是以电影作为资源进行的金融资本操作,呈现出市场之外的金融资本之间博弈,比如快鹿集团直接把《叶问3》玩砸受到广电局点名批评,不管影片上映后票房后续走势直接一锤子敲死,电影的票房是不确定的,也可以说票房保底算是中国特色了。
总之,在某种层面上,吃相有点难看,最近不少评论家也指出,采用对赌协议的分账模式对中国电影产业是有害的。正是因为这个保底的票房数字,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票房造假的现象,发行方所承担的巨大压力也会导致发行方将这些压力转移到影片的主创人员身上,导致最后好菜坏菜都捡到一个盘子里去,大导演、热门IP、巨星、0演技小鲜肉扎堆云集,进一步影响了主创人员对于影片本身质量的坚持,于是便产生了“向钱看”的趋势。
这一招儿,其实在前几年还是管用的,但是随着这几年观众们审美水平的提高,逐渐对这种方式不太感冒了,网络平台播放的快速发展也让观众们选择宁肯在网上刷一刷高清也不愿意掏钱去影院里边看边骂,说到底还是需要你保底的片子质量要有保障,要不然片方算盘打的再好观众也不会随便买你的帐。切记,如果真的想要入场投资这种模式的影片,在保证“融资方”具有可靠资质、信誉良好、经营背景下,一定要深入研究这部电影整个IP的所有的枝枝蔓蔓,从剧本IP、到主创人员都要研究个透彻,甚至预期上映的“同行”电影你都要关注到,因为从营销开始,就是一场无形的战争。
文章TAG:保底 票房 分红 保底票房怎么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