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两个仓库共存放水泥1890吨甲仓用去4分之3乙仓用去20吨这时

原来甲仓存放水泥1360吨;乙仓存放水泥530吨。
设甲仓原x吨,乙仓原y吨 x+y=1890 ===>x+(y-20)=1870 (1-3/4)x:(y-20)=2:3 (y-20):x=3:8 x=1870*8/11=1360吨 y=1890-1360=530吨

两个仓库共存放水泥1890吨甲仓用去4分之3乙仓用去20吨这时

2,什么是水泥库容比

库容比为拦砂坝的最大贮砂量V一与流域设计输沙量Vc之比,即M —V /Vc 先理解 什么是库容 reservoir capacity 水库某一水位以下或两水位之间的蓄水容积。表征水库规模的主要指标。通常均指坝前水位水平面以下的静库容。校核洪水位(关系水库安全的水位)以下的水库容积称总库容;校核洪水位与防洪限制水位(水库在汛期允许兴利蓄水的上限水位)间的水库容积称调洪库容,当汛期内防洪限制水位变化时,指校核洪水位与最低的防洪限制水位间的库容;防洪高水位(下游防护区遭遇设计洪水时,水库达到的最高洪水位)与防洪限制水位间的水库容积称防洪库容,当汛期内防洪限制水位变化时,指防洪高水位与最低的防洪限制水位间的库容;正常蓄水位与死水位(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允许消落到的最低水位)间的水库容积称兴利库容,又称调节库容,在正常运用情况下,其中的水可用于供水、灌溉、水力发电、航运等兴利用途;正常蓄水位与防洪限制水位之间的水库容积称重叠库容,是防洪库容或调洪库容与兴利库容之间的共用部分;死水位以下的水库容积称死库容,又称垫底库容,它不参加径流调节,只在战备、检修等特殊情况下才允许排放。库容值可由地形图量测计算,也可用地形法或断面法进行实地测量,再经计算获得。

什么是水泥库容比

3,潮汐能的特点

 因月球引力的变化引起潮汐现象,潮汐导致海水平面周期性地升降,因海水涨落及潮水流动所产生的能量成为潮汐能。潮汐能是以势能形态出现的海洋能,是指海水潮涨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势能与动能。   海洋的潮汐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在涨潮的过程中,汹涌而来的海水具有很大的动能,而随着 海水水位的升高,就把海水的巨大动能转化为势能;在落潮的过程中,海水奔腾而去,水位逐渐降低,势能又转化为动能。潮汐能的能量与潮量和潮差成正比。或者说,与潮差的平方和水库的面积成正比。和水利发电相比,潮汐能的能量密度低,相当于微水头发电的水平。世界上潮差的较大值约为13~15m,但一般说来,平均潮差在3m以上就有实际应用价值。潮汐能是因地而异的,不同的地区常常有不同的潮汐系统,他们都是从深海潮波获取能量,但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景观潮汐很复杂,但对于任何地方的潮汐都可以进行准确预报。 [编辑本段]应用  潮汐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发电。潮汐发电是利用海湾、河口等有利地形,建筑水堤,形成水库,以便于大量蓄积海水,并在坝中或坝旁建造水利发电厂房,通过水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只有出现大潮,能量集中时,并且在地理条件适于建造潮汐电站的地方,从潮汐中提取能量才有可能。虽然这样的场所并不是到处都有,但世界各国都已选定了相当数量的适宜开发潮汐电站的站址。 [编辑本段]意义   发展像潮汐能这样的新能源,可以间接使大气中的CO2含量的增加速度减慢。潮汐是一种世界性的海平面周期性变化的现象,由于受月亮和太阳这两个万有引力源的作用,海平面每昼夜有两次涨落。潮汐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为人类的航海、捕捞和晒盐提供了方便,更值得指出的是,它还可以转变成电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动力。 [编辑本段]原理  潮汐发电与普通水利发电原理类似,通过出水库,在涨潮时将海水储存在水库内,以势能的形式保存,然后,在落潮时放出海水,利用高、低潮位之间的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差别在于海水与河水不同,蓄积的海水落差不大,但流量较大,并且呈间歇性,从而潮汐发电的水轮机结构要适合低水头、大流量的特点。潮水的流动与河水的流动不同,它是不断变换方向的,潮汐发电有以下三种形式:   (1)单池单向发电   (2)单池双向发电   (3)双池双向发电 [编辑本段]现状与前景   到目前为止,由于常规电站廉价电费的竞争,建成投产的商业用潮汐电站不多。然而,由于潮汐能蕴藏量的巨大和潮汐发电的许多优点,人们还是非常重视对潮汐发电的研究和试验。   据海洋学家计算,世界上潮汐能发电的资源量在10亿千瓦以上,也是一个天文数字。潮汐能普查计算的方法是,首先选定适于建潮汐电站的站址,再计算这些地点可开发的发电装机容量,叠加起来即为估算的资源量。   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开始研究潮汐发电。第一座具有商业实用价值的潮汐电站是1967年建成的法国郎斯电站。该电站位于法国圣马洛湾郎斯河口。郎斯河口最大潮差13.4米,平均潮差8米。一道750米长的大坝横跨郎斯河。坝上是通行车辆的公路桥,坝下设置船闸、泄水闸和发电机房。郎斯潮汐电站机房中安装有24台双向涡轮发电机,涨潮、落潮都能发电。总装机容量24万千瓦,年发电量5亿多度,输入国家电网。   1968年,前苏联在其北方摩尔曼斯克附近的基斯拉雅湾建成了一座800千瓦的试验潮汐电站。1980年,加拿大在芬地湾兴建了一座2万干瓦的中间试验潮汐电站。试验电站、中试电站,那是为了兴建更大的实用电站做论证和准备用的。   世界上适于建设潮汐电站的20几处地方,都在研究、设计建设潮汐电站。其中包括: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库克湾、加拿大芬地湾、英国塞文河口、阿根廷圣约瑟湾、澳大利亚达尔文范迪门湾、印度坎贝河口、俄罗斯远东鄂霍茨克海品仁湾、韩国仁川湾等地。随着技术进步,潮汐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进入2l世纪,将不断会有大型现代潮汐电站建成使用。   我国潮汐能的理论蕴藏量达到1.1亿千瓦,在我国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有很多能量密度较高,平均潮差4~5m,最大潮差7~8m。其中浙江、福建两省蕴藏量最大,约占全国的80.9%。我国的江夏潮汐实验电站,建于浙江省乐清湾北侧的江夏港,装机容量3200kW,于1980年正式投入运行。   潮汐发电的主要研究与开发国家包括法国、前苏联、加拿大、中国和英国等,它是海洋能中技术最成熟和利用规模最大的一种。全世界潮汐电站的总装机容量为265MW。   我国水力资源的蕴藏量达6.8亿kW,约占全世界的1/6,居世界第1位,建成后的长江三峡水电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1820万kW [编辑本段]开发利用  潮汐能是一种不消耗燃料、没有污染、不受洪水或枯水影响、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在海洋各种能源中,潮汐能的开发利用最为现实、最为简便。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利用潮汐能,在这一方面是世界上起步较早的国家。1956年建成的福建省浚边潮汐水轮泵站就是以潮汐作为动力来扬水灌田的。到了1958年,潮汐电站便一下子在全国遍地开花。据当年10月份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潮力发电会议”(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全国性开发利用潮力发电的会议)统计,已建成的潮汐电站就有41座,在建的还有88座。装机容量有大到144千瓦的,也有小到仅为5千瓦的。主要都用于照明和带动小型农用设施。如1959年建成的浙江温岭县沙山潮汐动力站,1961年进一步建为电站,装机容量仅40千瓦,每年可发电10万千瓦·时,原建和改建总投资仅4万元(人民币,下同)。据1986年统计,其发电累计收入已超过投资的10多倍。目前我国尚在运行的潮汐电站还有近10座,其中浙江乐清湾的江厦潮汐电站,造价与600千瓦以下的小水电站相当,第一台机组于1980年开始发电,1985年底全面建成,年发电量可达1070万千瓦·时,每千瓦·时电价只要0.067元。每年自身经济效益,包括发电67万元,水产养殖74万元和农垦收入190万元,共计可达330万元。社会效益,以每千瓦·时电可创社会产值5万元计,可达5000万元。这是我国,也是亚洲最大的潮汐电站,仅次于法国朗斯潮汐电站和加拿大安纳波里斯潮汐电站,居世界第三位。因此利用潮汐发电并不神秘,也并非遥不可及。   潮汐能是潮差所具有的势能,开发利用的基本方式同建水电站差不多:先在海湾或河口筑堤设闸,涨潮时开闸引水入库,落潮时便放水驱动水轮机组发电,这就是所谓“单库单向发电”。这种类型的电站只能在落潮时发电,一天两次,每次最多5小时。   为提高潮汐的利用率,尽量做到在涨潮和落潮时都能发电,人们便使用了巧妙的回路设施或双向水轮机组,以在涨潮进水和落潮出水时都能发电,这就是“单库双向发电”,像上述江厦潮汐电站就属这种类型。   然而,这两种类型都不能在平潮(没有水位差)或停潮时水库中水放完的情况下发出电压比较平稳的电力。于是人们又想出了配置高低两个不同的水库来进行双向发电,这就是“双库双向发电”。这种方式不仅在涨落潮全过程中都可连续不断发电,还能使电力输出比较平稳。它特别适用于那些孤立海岛,使海岛可随时不间断地得到平稳的电力供应。像浙江省玉环县茅蜒岛上的海山潮汐电站就属这种类型。它有上下两个蓄潮水库,并配有小型抽水蓄能电站。这样,它每月可发电25天,产电10000千瓦·时。为了抽水蓄能,它每月要以3千瓦·时换1千瓦·时的代价用去5000千瓦·时电来获得供电的持续性和均衡性,故有一定的电力损失。   从总体上看,现今潮能开发利用的技术难题已基本解决,国内外都有许多成功的实例,技术更新也很快。   作为国外技术进步标志的法国朗斯潮汐发电站,1968年建成,装有24台具有能正反向发电的灯泡式发电机组,转轮直径为5.35米,单机容量1万千瓦,年发电量达5.4亿千瓦·时。1984年建成的加拿大安纳波利斯潮汐电站,装有1台容量为世界最大的2万千瓦单向水轮机组,转轮直径为7.6米,发电机转子设在水轮机叶片外缘,采用了新型的密封技术,冷却快,效率高,造价比法国灯泡式机组低15%,维修也很方便。   我国自行设计的潮汐电站中,江厦电站比较正规,技术也较成熟。该电站原设计装6台单机容量为500千瓦的灯泡式机组,实际上只安装了5台,总容量就达到了3200千瓦。单机容量有500千瓦、600千瓦和700千瓦三种规格,转轮直径为2.5米。在海上建筑和机组防锈蚀、防止海洋生物附着等方面也以较先进的办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最后两台机组,达到了国外先进技术水平,具有双向发电、泄水和泵水蓄能多种功能,采用了技术含量较高的行星齿轮增速传动机构,这样既不用加大机组体积,又增大了发电功率,还降低了建筑的成本。   潮汐发电利用的是潮差势能,世界上最高的潮差也不过10多米,在我国潮差高才达9米,因此不可能像水力发电那样利用几十米、百余米的水头发电,潮汐发电的水轮机组必须适应“低水头、大流量”的特点,水轮做得较大。但水轮做大了,配套设施的造价也会相应增大。于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为反映其技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志。1974年投产的广东甘竹滩洪潮电站就是一个成功的代表。它的特点是洪潮兼蓄,只要有0.3米高的落差就能发电,甘竹滩电站的总装机容量为5000千瓦,平均年发电1030万千瓦·时。它的转轮直径为3米,加上大量采用水泥代用构件,成本较低,对民办小型潮汐电站很有借鉴意义。   潮汐发电虽然并不神秘,但仍须尊重客观规律,才能获得成功,取得良好效益。否则,光凭主观愿望和热情,虽然一时可以建成许多潮汐电站,但最后往往会因为实用价值不大而被放弃。 参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196347.htm
太赞了,棒极了

潮汐能的特点

4,针对经济发展而环境遭破坏这一问题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措施 搜

长期以来,人们把环境看成是能够源源不断地免费提供资源的“原料库”和可以无偿和无限收纳废弃物的“容器”,传统的经济学不研究自然环境资源的价格和环境容量,只研究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过程的经济再生产。随着人口问题日趋严重,人类为了供养地球上大量人口,冲破自然规律的约束,不断地破坏自然环境和掠夺式的利用自然资源。1999年底,世界人口已达60亿,我国已近13亿,我国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1/4多的人口。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压力,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于是提出了要研究人口再生产,即人类自身再生产。   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发展造成盲目和过量地毁林开荒,乱采乱伐乱猎,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如森林破坏、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野生动植物灭绝,自然景观破坏等,为了获得能源和各类矿产资源,人类大规模地掠夺式开发和开采,导致了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这样反过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于是提出环境资源的再生产。   经济再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和环境资源再生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由此形成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即社会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环境资源再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统一体。研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必须研究三种再生产过程的依存关系。 从人类自身再生产来说,人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是自然界生物圈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从环境中获取资源,进行物质资源生产,以不断提高人类自身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创造新的生存条件。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表现和结果,人类社会不可能停滞不前。但是人口的过快增长将给经济和自然资源带来巨大压力。我国人口数量已大大超过我国自然环境资源合理的承载能力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能承受的负荷能力。近几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1.4‰,即平均每年净增长约1500-1600万人,新增人口将消费掉我国20%左右的新增国民收入,根据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推算,到本世纪20—30年代,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15—16亿,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资源稀缺将严重制约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从经济再生产来说,它要从环境中获取生产需要的资源、能源,然后加工成各种不同的物质产品,满足人口再生产和经济自身再生产的需要,同时,在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中排出的废弃物,又返回至环境中,参与环境资源的再生产。   从环境资源再生产来说,它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而且按照自然规律演变和发展。但是,由于过快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忽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表现在一是经济再生产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大大超过资源的再生增殖能力,导致环境资源的退化和枯竭;二是经济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排入环境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总之,这三种再生产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从系统观点看,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那么整个社会的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人类要自觉调整和控制经济、环境、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协调发展。 环境污染的经济本质 (1)环境污染是对资源的浪费 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时,采富弃贫,大量伴生矿产资源成为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不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最终转化为产品的资源,只占投入资源的20—30%,其余的资源被当成污染物排入环境中。我国平均开发利用总回收率只有30—50%,比发达国家低10—20%。我国每万元国民收入消耗能源为20.5t标准煤,是德国的10倍。有条件综合回收的共生、伴生矿有40%的矿山没有综合利用。我国每万美元生产总值的原材料投入系数很高,如钢材比国际水平多1—4倍,水泥多1—11倍,化肥多1—3倍。 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也很低,百元产值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3倍,全国发电耗煤一直在398g/kw.h,而先进国家水平均在340g/kw.h。我国吨钢能耗高出日本40%,水泥能耗高出国际先进水平50%。 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排放的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废干电池等大量废弃物质没有得到回收利用[1],成为危害人体健康和污染环境的污染物。 (2)环境污染是损害人力资本的过程 人在污染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会出现各种疾病或者过早亡,耽误生产或丧失劳动能力,因而不能与正常人一样为社会创造财富,还要社会负担医疗费,并且还要他人的护理,因而耽误了他人的劳动工时,这些都是对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力资本是将人看作劳动力,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之一。如果人因环境污染患病或死亡,则创造人力资本的机会就消失了,这是对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 —各种疾病和死亡原因的种类; —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劳动者在病期间净产值的损失; —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和死亡,从社会福利基金支付的费用; —医疗部门用于治疗因污染而患病的人员的开支; —患者住院或休养期间护理或陪护造成的社会损失。 (3)环境污染是排污者对环境自净能力的过度利用   环境可以容纳、降解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这种能力在环境自净力允许的极限内维持了自然环境系统的平衡,在这个限度内,环境自净能力(资源)可以看作是一种非经济性的自由取用物品,当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时,就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治理,因此,环境成为一种稀缺而非自由取用的资源,其经济属性也发生了变化—环境是商品。 (4)环境污染是排污者对社会施加的外部不经济性 外部不经济性是排污者本来应该由其自身承担的防治污染成本“节省”下来,由社会承担污染造成的后果,或由社会支付为抵消这种后果所必须付出的费用。从下面的例子可以理解这种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 假设一条小河的流域内只存在一个游乐场和一个纺织厂,并且纺织厂处于河流的上游,而游乐场处于河流的下游。河流的流量很小,其纳污能力或水环境净化容量几乎为零。纺织厂和游乐场都想利用河流水资源,纺织厂把小河作为纳污体,将未经处理的印染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游乐场则想利用河水来吸引旅客消闲娱乐(如游泳、垂钓和划船等)。如果这两家企业或公司不由同一个主人或主管单位所有,那么该河流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1)纺织厂不承担废水处理费用;(2)纺织厂不承担由于它向河流排放废水引起游乐场收入减少的补偿;(3)纺织厂生产的产品消费者不是游乐场;(4)游乐场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除了一般的资本、劳动和土地外,还有取自于河流的水量和水质;(5)河流水资源既不为纺织厂所有,也不为游乐场所有。在这种情况下,游乐场收入减少完全不能反映于纺织厂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费用或成本核算之中,其结果是纺织厂产量越高,排放废水量越大,河流污染也越严重,游乐场的收入也越少,最后招致娱乐场所的关闭或另寻水源。我们称这种纺织厂给游乐场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为外部性,确切地说,这是一种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性。 这种“外部不经济性”一方面违反了社会公正原则,造成“受害者负担”的不合理现象,另一方面使排污者失去资源约束,造成对环境资源的滥用,进而使环境资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不能体现应有的“价格”,使市场机制在调节环境资源利用时“失灵”。从资源配置角度去分析上例看出,外部性实际上是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费用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低效率现象,其表现有两方面:(1)决策者的效用或生产函数,包含其它决策者所选择确定变量数值的一些实际变量。如前例中游乐场娱乐函数的用水变量就是纺织厂生产函数中的排放变量。(2)决策者主体并不对受影响者进行补偿或收费,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费用(如前例中的收入损失费用)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如前例中的游乐场主人)。因此,只有将这种外部经济性“内部化”,才能体现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使各种资源在经济活动中得到优化配置和利用。 (5)环境污染是对环境资源的主权者---人类权益的侵犯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提出:“人人有在尊严和幸福生活条件的权利”,环境资源作为重要的生活资源和经济资源,首先要满足其主权者---人民在生存和生活方面对它的需求。其次才能在保持一定环境质量的前提下用来满足排污者的排放污染物的需求。环境污染的产生,意味着后者超过了规定的限度,在客观后果上侵害了环境主权者优先享受环境资源的权益。 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   经济与环境是一个系统的两个因素,它们既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环境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保护环境可以促进生态资源良性循环,使资源的再生增殖能力大于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要,为农、林、牧、付、渔各业生产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企业加强管理,采用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技术,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可以广泛开展资源、“三废”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三废”的利用率,避免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环境对经济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后,不仅使社会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环境资源枯竭后,限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例如,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使水资源日益减少,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所以环境对经济的制约,不是限制经济的发展,而是限制其在经济发展中不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活动,使之符合自然生态规律。   经济对环境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有力地将自然生态环境按照人类发展的要求建设成最优化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经济发展了,还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必须的技术装备。此外,高技术产业发展要求必须提高环境质量,经济发展也促使人们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它是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   经济对环境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需要一定的投入,如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需要建设的煤气工程,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等都要大量的投资和运转费用。   研究经济与环境的辨证关系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较确切地理解为从经济活动中产生,又需要在生产过程中解决的问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经济活动,所以环境问题说到底主要是经济问题,环境问题严重化了,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引起社会政治问题。 我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1.46万吨,且以9%年递增。全国垃圾累计堆存量达60多亿吨。城市垃圾仅2.3%作无害化处理,97%堆存在城郊附近,占地7500万亩。许多城市曾发生垃圾沼气爆炸伤人事件。垃圾构成:1. 杂品类:金属、玻璃、橡胶、塑料、纸类、纤维、砖瓦等;2. 厨余类:剩饭、剩菜、烂果、骨头等;3. 灰土类:炉灰、清扫物等;

5,中国太原移动网为什么不好呢底一点的地方就无办法用了

中国移动的网最近几年来本身就不怎么好,而且某一个地方还没有网!这也是网络没有全部覆盖。中国所有的移动网都不是那么好用。如果可以的话你可以携号转网,我个人觉得联通的网比移动的好用多啦!
“九五”期间,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290.78亿元到2000年的347.46亿元。全市的经济增长基本以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煤炭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为主,从“八五”末的1995年到2000年六年间,全市钢铁年产量由480万吨增长到542万吨,水泥年产量由149万吨增长到170万吨,焦炭年产量由893万吨增长到1110万吨,年发电量由87亿千瓦时增长到114亿千瓦时,机动车辆由98730辆增长到222656辆。年工业耗煤量由1213.5万吨增加到2221.34万吨,占全市总能耗的97%以上。“九五”期间全市常住人口由282.77万人增长到308.75万人。 在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太原市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九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坚持全民的环境意识,全面的环境监督、全过程的环境管理,依靠科技进步的“三全一依靠”环保工作方针。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织实施“1263”环保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提高和改善环境质量)、采取两大举措(总量控制和绿色工程)突出六个重点(清徐、古交、娄烦、城北钢铁工业区、河西南部化工工业区、西山煤矿建材工业区、)、打好三大战役(取缔土小工业、治汾、市区大气治理)。以“一控双达标”为中心,突出大气、水体污染治理两个重点,全面组织实施“削总量、促清洁、治汾河、控煤烟、保达标、净尾气、降扬尘、抓生态”的24字环保战略。全市环境综合整治遵循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经过取缔“15小”和“一控双达标”两项行动,淘汰和关停了一大批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土小企业和国有企业,推动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保跨进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遏制了环境污染连年恶化的势头,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明显好转。 2.1环境质量现状 2.1.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九五”期间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由“八五”末的0.568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下降到2000年的0.401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总悬浮颗粒物污染逐年减轻,年日均浓度下降29.40%,但仍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1.00倍。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九五”前三年较“八五”末呈上升趋势,由“八五”末的0.212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上升到1998年的0.278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2000年为0.200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年日均浓度较“八五”末下降5.66%,基本遏制了其上升趋势。但仍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2.33倍。其主要原因为1996、1997年太原第一热电厂五期、六期扩建工程、太原第二热电厂四期扩建工程投入运行,集中供热工程尚未发挥全部效益,至使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值在“九五”前三年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但随着集中供热率的逐年提高,燃料结构的调整和工业污染源达标工作力度加大,1999年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上升趋势得到控制。值的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机动车数量在急剧增长,氮氧化物年平均浓度由“八五”末的0.055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上升到2000年的0.093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在“九五”期间呈逐年上升趋势,年日均浓度上升69.09%,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86倍。随着《太原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的颁布,机动车尾气防治、出租车的全面更新和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氮氧化物年均浓度将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2000年太原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见表2-1。 从1998年我市开始发布空气质量周报,1999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和三级标准的分别为10期和23期,比1998年增加9期和3期;而四级和五级分别为15期和4期,比上年减少10期和2期。2000年共发布空气质量周报52期,有2期为良好水平,43周为轻度污染水平,4周为中度污染,3周为重度污染。1998-2000年空气质量级别及首要污染物出现频率见表2-2。 “九五”期间,太原市环境空气质量在社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经过全市人民艰苦不懈的努力,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环境污染的现状不容乐观,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要想实现空气环境功能区达标,任务异常艰巨。 2.1.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太原市地表水隶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黄河水系在太原市的流域面积占太原市总面积的91%;海河水系占9%,主要分布在我市阳曲县境内。太原市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汾河太原段、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晋阳湖和迎泽湖等,四者均属黄河水系。汾河太原段全长178公里,流域面积6288平方公里,沿途有岚河、涧河、狮子河、屯兰川、阳兴河、北涧河、北沙河、玉门沟、冶峪沟、风峪沟等几十条支流和沟渠汇入,太原市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和间接进入汾河。汾河水库位于我市娄烦县境内,流域面积5268万平方公里,设计库容7亿立方米,由于多年来泥沙淤积,库容减至3.5亿立方米左右。汾河二库位于古交市与太原市区交界处,水库总库容1.33亿立方米。晋阳湖位于我市晋源区,为一座人工湖,湖表面积5.1万平方公里。迎泽湖位于市中心迎泽公园内,水域面积0.2平方公里。晋阳湖、迎泽湖的湖水来源均靠汾河水库放水补给,水库放水途经汾河古交段至上兰,分别进入东、西干渠,最终进入迎泽湖和晋阳湖。 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以防洪、灌溉为主,同时为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提供水源,并且汾河水库还作为万家寨引黄入并的储水库,依据《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中的水体功能划分,该区域属于汾河一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汾河上游段(水库出口-铁桥),处于兰村、晋祠水源地补给区,属汾河的一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下游段(胜利桥-温南社)属汾河二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ⅳ类标准。晋阳湖主要为太原第一热电厂循环冷却水源,同时也是我市主要水产养殖基地及游泳场所和城市备用水源,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迎泽湖主要为景观娱乐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ⅴ类标准。 “九五”期间太原市主要地表水体汾河太原段及汾河水库和晋阳湖水质较“八五”末均有明显改善。地表水恶化趋势得到控制,说明近年来汾河治理已初见成效。但离功能区标准仍有一段距离。汾河太原段十个监测段面尤以小店桥污染最为严重,其它依次为胜利桥、迎泽桥、清徐二坝、温南社、铁桥、滩上桥和寨上水文站,该八个段面属严重污染,劣v类水质,水库出口和上兰段面污染较轻,可达iv类水质标准。汾河太原段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由1995年的11.44下降到2000年的6.84,汾河水库由1.07下降到0.67,晋阳湖由3.10下降到1.4。水质恶化趋势得到一定遏止,但污染依然严重,汾河太原段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生化需氧量。汾河水库水质较稳定,1998-2000年连续三年保持轻污染水平,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晋阳湖总体污染水平有所缓解,但无显著下降趋势,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非离子氨、和总氮。汾河太原段六条排污渠历年均属严重污染水平,劣ⅴ类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由1997年的45.11下降到2000年的22.86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迎泽湖水质属景观娱乐劣c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色度和透明度。太原市地面水体平均综合污染指数趋势分析见表2-4。 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九五”期间,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290.78亿元到2000年的347.46亿元。全市的经济增长基本以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煤炭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为主,从“八五”末的1995年到2000年六年间,全市钢铁年产量由480万吨增长到542万吨,水泥年产量由149万吨增长到170万吨,焦炭年产量由893万吨增长到1110万吨,年发电量由87亿千瓦时增长到114亿千瓦时,机动车辆由98730辆增长到222656辆。年工业耗煤量由1213.5万吨增加到2221.34万吨,占全市总能耗的97%以上。“九五”期间全市常住人口由282.77万人增长到308.75万人。 在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太原市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九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坚持全民的环境意识,全面的环境监督、全过程的环境管理,依靠科技进步的“三全一依靠”环保工作方针。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织实施“1263”环保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提高和改善环境质量)、采取两大举措(总量控制和绿色工程)突出六个重点(清徐、古交、娄烦、城北钢铁工业区、河西南部化工工业区、西山煤矿建材工业区、)、打好三大战役(取缔土小工业、治汾、市区大气治理)。以“一控双达标”为中心,突出大气、水体污染治理两个重点,全面组织实施“削总量、促清洁、治汾河、控煤烟、保达标、净尾气、降扬尘、抓生态”的24字环保战略。全市环境综合整治遵循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经过取缔“15小”和“一控双达标”两项行动,淘汰和关停了一大批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土小企业和国有企业,推动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保跨进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遏制了环境污染连年恶化的势头,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明显好转。 2.1环境质量现状 2.1.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九五”期间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由“八五”末的0.568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下降到2000年的0.401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总悬浮颗粒物污染逐年减轻,年日均浓度下降29.40%,但仍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1.00倍。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九五”前三年较“八五”末呈上升趋势,由“八五”末的0.212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上升到1998年的0.278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2000年为0.200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年日均浓度较“八五”末下降5.66%,基本遏制了其上升趋势。但仍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2.33倍。其主要原因为1996、1997年太原第一热电厂五期、六期扩建工程、太原第二热电厂四期扩建工程投入运行,集中供热工程尚未发挥全部效益,至使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值在“九五”前三年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但随着集中供热率的逐年提高,燃料结构的调整和工业污染源达标工作力度加大,1999年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上升趋势得到控制。值的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机动车数量在急剧增长,氮氧化物年平均浓度由“八五”末的0.055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上升到2000年的0.093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在“九五”期间呈逐年上升趋势,年日均浓度上升69.09%,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86倍。随着《太原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的颁布,机动车尾气防治、出租车的全面更新和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氮氧化物年均浓度将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2000年太原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见表2-1。 从1998年我市开始发布空气质量周报,1999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和三级标准的分别为10期和23期,比1998年增加9期和3期;而四级和五级分别为15期和4期,比上年减少10期和2期。2000年共发布空气质量周报52期,有2期为良好水平,43周为轻度污染水平,4周为中度污染,3周为重度污染。1998-2000年空气质量级别及首要污染物出现频率见表2-2。 表2-1 1995-2000年太原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 年份污染物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标准 总悬浮颗粒物 0.568 0.515 0.504 0.498 0.416 0.401 0.20 二氧化硫 0.212 0.206 0.248 0.278 0.272 0.200 0.06 氮氧化物 0.055 0.050 0.057 0.066 0.101 0.093 0.05 二氧化氮 0.065 0.08 降尘 31.5 34 35.6 36.2 36.1 40.8 一氧化碳 2.6 2.5 2.9 3.4 3.8 2.6 4.0 注:降尘单位为:吨/平方公里 "月,一氧化碳为日均浓度,其余为年平均浓度。 表2-2 1998-2000年空气质量级别及首要污染物出现频率 空气质量级别 出现周数 出现频率(%) 2000年 首要污 染物 出现周数 出现频率(%) 1998 1999 2000 1998 1999 2000 出现天数 频率% 1998 1999 2000 1998 1999 2000 ⅰ级(优) / / / / / / / / 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 43 45 48 81.43 86.54 92.31 ⅱ级(良) 1 10 2` 1.89 19.23 3.85 45 12.33 ⅲ级(轻度污染) 20 23 43 37.74 44.23 82.69 241 66.03 二氧化硫 10 7 4 18.87 13.46 7.69 ⅳ级(中度污染) 26 15 4 49.06 28.85 7.69 53 14.52 氮氧化物(二氧化氮) 0 0 0 0.00 0.00 0.00 ⅴ级(重度污染) 6 4 3 11.32 7.69 5.77 26 7.12 2000年环境空气功能区达标现状见表2-3 表2-3 2000年环境空气功能区达标现状 功能区 类别 点位名称 监测项目年日均值(mg/nm3) 功能区是否达标 超标项目 (超标百分比) 监测项目有效日均值达标天数百分比 tsp so2 no2 tsp so2 no2 二类区 太行 0.378 0.206 0.07 不达标 tsp:89.00 so2: 243.33 36.78 54.68 91.84 桃园 0.402 0.184 0.064 不达标 tsp:101.00 so2 206.67 33.94 54.79 92.84 上兰 0.353 0.199 0.055 不达标 tsp:76.50 so2 231.67 50.00 65.00 100.00 三类区 国防工办 0.431 0.231 0.071 不达标 tsp:43.67 so2 131.00 74.40 65.77 88.69 一电厂 0.394 0.177 0.055 不达标 tsp:31.33 so2 77.00 81.52 74.03 96.42 “九五”期间,太原市环境空气质量在社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经过全市人民艰苦不懈的努力,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环境污染的现状不容乐观,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要想实现空气环境功能区达标,任务异常艰巨。 2.1.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太原市地表水隶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黄河水系在太原市的流域面积占太原市总面积的91%;海河水系占9%,主要分布在我市阳曲县境内。太原市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汾河太原段、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晋阳湖和迎泽湖等,四者均属黄河水系。汾河太原段全长178公里,流域面积6288平方公里,沿途有岚河、涧河、狮子河、屯兰川、阳兴河、北涧河、北沙河、玉门沟、冶峪沟、风峪沟等几十条支流和沟渠汇入,太原市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和间接进入汾河。汾河水库位于我市娄烦县境内,流域面积5268万平方公里,设计库容7亿立方米,由于多年来泥沙淤积,库容减至3.5亿立方米左右。汾河二库位于古交市与太原市区交界处,水库总库容1.33亿立方米。晋阳湖位于我市晋源区,为一座人工湖,湖表面积5.1万平方公里。迎泽湖位于市中心迎泽公园内,水域面积0.2平方公里。晋阳湖、迎泽湖的湖水来源均靠汾河水库放水补给,水库放水途经汾河古交段至上兰,分别进入东、西干渠,最终进入迎泽湖和晋阳湖。 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以防洪、灌溉为主,同时为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提供水源,并且汾河水库还作为万家寨引黄入并的储水库,依据《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中的水体功能划分,该区域属于汾河一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汾河上游段(水库出口-铁桥),处于兰村、晋祠水源地补给区,属汾河的一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下游段(胜利桥-温南社)属汾河二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ⅳ类标准。晋阳湖主要为太原第一热电厂循环冷却水源,同时也是我市主要水产养殖基地及游泳场所和城市备用水源,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迎泽湖主要为景观娱乐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ⅴ类标准。 “九五”期间太原市主要地表水体汾河太原段及汾河水库和晋阳湖水质较“八五”末均有明显改善。地表水恶化趋势得到控制,说明近年来汾河治理已初见成效。但离功能区标准仍有一段距离。汾河太原段十个监测段面尤以小店桥污染最为严重,其它依次为胜利桥、迎泽桥、清徐二坝、温南社、铁桥、滩上桥和寨上水文站,该八个段面属严重污染,劣v类水质,水库出口和上兰段面污染较轻,可达iv类水质标准。汾河太原段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由1995年的11.44下降到2000年的6.84,汾河水库由1.07下降到0.67,晋阳湖由3.10下降到1.4。水质恶化趋势得到一定遏止,但污染依然严重,汾河太原段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生化需氧量。汾河水库水质较稳定,1998-2000年连续三年保持轻污染水平,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晋阳湖总体污染水平有所缓解,但无显著下降趋势,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非离子氨、和总氮。汾河太原段六条排污渠历年均属严重污染水平,劣ⅴ类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由1997年的45.11下降到2000年的22.86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迎泽湖水质属景观娱乐劣c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色度和透明度。太原市地面水体平均综合污染指数趋势分析见表2-4。 表2-4 太原市地表水各水体平均综合污染指数趋势分析表 平均综合污染指数 汾河太原段综合污染指数 汾河水库 晋阳湖 全河段 上游段 下游段 污染程度 水质类别 汾河水库 污染程度 水质类别 晋阳湖 污染程度 水质类别 1995年 11.44 3.37 18.69 严重污染 劣ⅴ类 1.07 重污染 劣ⅴ类 劣ⅴ类 1996年 9.24 2.45 15.95 严重污染 劣ⅴ类 1.77 重污染 劣ⅴ类 3.63 严重污染 劣ⅴ类 1997年 9.53 3.19 16.84 严重污染 劣ⅴ类 1.32 重污染 ⅳ类 3.17 严重污染 劣ⅴ类 1998年 8.12 2.11 14.14 严重污染 劣ⅴ类 0.58 轻污染 ⅳ类 0.98 中污染 ⅳ类 1999年 9.57 1.78 16.86 严重污染 劣ⅴ类 0.51 轻污染 ⅳ类 0.82 中污染 ⅳ类 2000年 6.84 2.53 10.77 严重污染 劣ⅴ类 0.67 轻污染 劣ⅴ类 1.40 重污染 劣ⅴ类 2.1.3太原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现状 表2-5 太原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声源构成 声源类型 单位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生活 % 48.7 33.6 44.4 51.7 45.7 50.0 交通 % 37.1 40.9 37.1 32.8 33.2 27.6 施工 % 1.3 6.5 3.0 2.6 3.0 7.3 工业 % 6.9 9.5 8.6 8.2 8.2 8.6 其它 % 6.0 9.5 6.9 4.7 9.9 6.5 2.1.3.2区域环境噪声现状 太原市区域环境噪声的监测点位布点范围是市建成区范围内,采用750×750平方米的正方形网格进行,全市共布点位23个,网格总覆盖面积130.5平方公里,1995年-2000年监测结果统计见表2-6。 2.1.3.3道路交通噪声现状 太原市城市区域道路交通噪声的监测点位布设在市区41条主要交通干线上,测点选在78个路段的两路口之间,全市共布设监测点位78个,测量路段总长度为137.6公里,平均路宽17.7米。1995-1999年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结果见表2-7,暴露在不同等效声级下的路段分布见表2-8。 2000年全市机动车辆较1995年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全市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较1995年有所下降,1995-1999年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稳定达到“九五”计划的目标值70db(a)。道路交通噪声得到了有效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全市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达标,但是2000年监测值超过70db(a)的路段长度占总路段长度的26.08%。 2.1.3.4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情况 太原市环境噪声达标区从1991年开始建设,到1995年噪声达标面积为107.97平方公里,从1995年以后噪声达标区工作主要以巩固已建成的达标区面积为主,太原市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情况见表2-9。 2.1.4固体废物产生和处置现状 2.1.4.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及处置现状 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主要来源 太原市工业固体废物主要由煤矸石、尾矿、冶炼废渣、炉渣、粉煤灰等构成,2000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01.75万吨,较“八五”末的一九九五年的790.4万吨年均增长了511.35万吨,增长了65%。1995年-2000年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及各类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担率见表2-10 工业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为西山煤电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第二热电厂,占全市产生总量的70.7%,按行业分担率主要来源为采掘业,占全市产生量的60.3%。 2.2污染源治理及污染物排放现状 “九五”期间,在我市经济稳定增长,重污染行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工业废水中的油与化学耗氧量排放总量达到“九五”目标,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九五”目标。 “九五”期间太原市大气、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见表2-11、表2-12。主要污染源分布见图2-1。 2000年度太原市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排放主要来源见表2-13、2-14、2-15。

文章TAG:什么是水泥库容比什么  水泥  库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