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为什么都往江浙沪跑,不再闯关东了。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问,为什么是江浙沪,不是苏浙沪,江浙沪是大部分地区对于江苏浙江和上海三地的统称,那为什么一直是江苏在前浙江在后,因为上海历史最短,所以自然也就放在江浙之后被称为江浙沪,历史上闯关东与走西口和当下到江浙沪打工不同,那时是为了逃活命。
1、为什么是江浙沪包邮,而不是苏浙沪包邮,江浙沪的江包括安徽吗?
几个概念,从小到大排吧:沪宁杭:狭义指上海南京杭州三个城市(宁是南京的简称),广义上指上海,浙北,苏南这一区域,也是长三角的核心区域。江浙,这是一个地理概念,指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江指长江(又叫样子江),浙指钱塘江(又叫新安江,富春江,浙江,之江),类似江汉、江淮、黄淮的概念。除了包含沪宁杭区域以外,也包括安徽的江南地区,以及钱塘江上游的黄山宣城地区,
吴语区:这个是方言区的概念,在江浙的基础上,增加浙南地区,除去说江淮方言的南京镇江以及江苏江北地区,以及说徽语的黄山地区。苏浙:这个很简单,指江苏省和浙江省,江浙沪:这个是这些年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概念,没有太明确的区域,要根据说话人的语境判断他指的哪,通常购物网站上写的江浙沪是指苏浙沪两省一市全境。长三角:狭义的长三角就是长江入海口区域,不过提到长三角通常指广义的长三角,以国家的长三角规划限定的区域为准,规划中指出长三角有一个中心城市上海,三个副中心城市南京杭州合肥,
2、江浙沪为什么要不惜代价留人就地过年?
对企业来说,如果现在员工走了,如果节后疫情仍然还零星存在,那要让员工再及时返回,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花销就大啦。比如2020年春节后,为了让员工返岗,海陆空运输工具都动用了,才把员工接回来,回来后还要按规定隔离数日,这也是个不小的花销。与其把钱扔在路上,扔在医院,不如把这笔钱花在员工自身身上,让员工收入增加高兴高兴,另外,员工留下了,还免去好多琐碎事,大家都高兴,何乐而不为呢?如果从一个财年算,表面上支付了不少钱留人,但企业实际上是赚了,
所以企业也愿意下大力气留下人。大批人员留下了,极大地减小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量,极大地缓解了这些地区和相关地区的春运压力,加大地减少了人们见面集聚几率,极大减小了疫情传播的可能性,所以政府也下大力气留住人。打工人本身,由于因留下,自身收入增加,且又减小了因要回家的预计花销,一正一付,一进一出一合计,这次留下来的实际收入明显增加,
3、江苏简称苏,但为什么都说江浙沪?不说苏浙沪?
江浙沪是大部分地区对于江苏浙江和上海三地的统称。但实际上,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三地对于简称的顺序,还是有一些小心思的,上海在某些媒体和公开场合上,有时候会使用沪苏浙的简称。浙江有的时候也会用浙苏沪的简称,后两者在其余地方很少使用,所以不少人对此了解不多。但实际上还是反映了很严重的地方本位主义,
江浙最早来自于元代的江浙行省,辖境范围变动较大,但始终包含了现在的江苏南部和浙江。明代的时候,设立浙江省,管辖范围和现在大体相当,但并没有设立江苏省,以现在的江苏和安徽管辖地域为主,设立直隶省。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在北京设立了新的直隶省,因此又分别加南北以示区别,清军入关以后,将南直隶省改为江南省。之后不久,江南省分拆为江苏和安徽两省,
江苏的地名来自于江宁和苏州两府的首字,安徽的地名来自于安庆和徽州两府的首字。浙江省沿袭明代的设置,至此才出现了江苏和浙江两省并立的局面。江苏虽然和安徽同出一脉,但是实力却远在安徽之上,浙江是当时少数能与江苏相提并论的省份,故而有江浙两省之称。这个时候的江浙一词和现在的含义大体相当,当时的上海,还只是松江府的一个县城,地位并不高。
使用江浙一词来代称两省,而不使用苏浙,主要是因为沿袭了元代的历史习惯,那为什么一直是江苏在前浙江在后?这实际上是因为江苏的综合实力始终胜过浙江。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埠,逐步从一个小县城发展成为了国际化大都市,在民国设立上海特别市以前,上海始终是江苏的辖地,随着上海的独立,政治地位也自然上升,上海也因此得以和江浙两省并称。
文章TAG:江浙 包邮 为什么江浙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