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关于递延所得税的问题

1,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在确认的时候,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暂时性差异,既不影响损益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不确认该暂时性差异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而其他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等。无暂时性差异。 2,虽然,税法上加计50%扣除,导致确认无形资产初始成本时,税法成本大于会计成本。但是入账时,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资产成本只能记会计成本。 确认无形资产初始成本时点,并不要求纳税,所以差异不会影响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

关于递延所得税的问题

2,轻松过关一递延所得税问题

题目没怎么看清楚,说一点税法和会计差异,希望能帮助你。关于商誉,自创的税法是不承认的,不允许计提摊销进成本,但外购的可以作为无形资产计提摊销。关于跌价准备:税法是不承认一切计提、估计的损失的。只有当损失实际发生时,才承认。 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由于税法和会计准则存在许多差异,有永久性的,也有时间性的。假如会计利润100万,按照税法调增20W,多交的所得税称之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反之为递延所得税负债。税法和会计差异很大,常见的招待费\广告费、职工福利福、公会经费,捐赠支出等等
递延所得税递延到以后纳税,对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递延税项影响,纳税影响会计法将产生较低的递延税项。 - 第2,贷款递延所得税的会计科目是内容:借记卡账户(资产类):逆转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税率,可抵下*少缴税时差的发生该债务法确认递延税款借项余额增加税收,递延税项结余的信贷以降低税率。 信用账户(负债):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发生*税率,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税率。根据负债法,递延税项结余的信贷增加税率,递延税款借项余额是降低税率。

轻松过关一递延所得税问题

3,关于递延所得税的问题

说这么多做什么?简单的说商业保险就是由“保险公司”承保的保险。呵呵~,我父母25年前投的什么“鸿福”还是“红利”保险,一年缴1500/人,两人就是3000.记住,是25年前的3000块哦,一共参保了整整25年。他俩其实前几年就想退保的,保险公司说退保不退费。现在他俩一年从保险公司领取300/人的红利,说是死亡后能一次性领取20000/人。我就呵呵了,说句不好听的,他俩就是领到死都领不回当年参保的钱(还没算上几十倍的通货膨胀)。现在这个世道,超过十年的长期投资我就当它是个屁!要不是现在的养老保险是强制性的,我早就不想保了。
所谓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即指投保人在税前列支保费,在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税款。实质上是国家在政策上给予购买养老保险产品个人的税收优惠。考虑到这期间物价上涨因素,这一产品实际能起到个税“减负”作用。即使不考虑这期间物价上涨的因素,这一产品所起到的个税“减负”作用,还意味着迟缓缴税等好处。假设一名30岁的普通工薪阶层,其工资计税金额(扣除三险一金等税前列支项目后)为10000元,如其每月购买700元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根据其收入所对应的20%最高税率来计算,税延政策使他延后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每月140元,一年即为1680元。30年后该人达到退休年龄,从个人账户支取商业养老金,根据30年后起征点及税率进行缴税,由于退休后的收入通常不会高于工作时的收入,因此退休后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通常较低,再扣除通胀因素,税收负担就更轻了。
在会计中预收账款可以计入也可以不计入收入。如果计入收入了,但是税法上不认同就产生了递延所得税。其税法是记税基础就是1000减去以后年度可以抵扣的也就是1000,所以记税基础就是0,但是会计的记税基础是1000,之间的差额1000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而会计不计入税法也不计入,他们的记税基础是相同的,就不产生所得税差异。预交税金不是抵减项。
1,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在确认的时候,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暂时性差异,既不影响损益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不确认该暂时性差异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而其他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等。无暂时性差异。 2,虽然,税法上加计50%扣除,导致确认无形资产初始成本时,税法成本大于会计成本。但是入账时,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资产成本只能记会计成本。 确认无形资产初始成本时点,并不要求纳税,所以差异不会影响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

关于递延所得税的问题

4,这个递延所得税怎么算的求教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除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可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以外,企业对于所有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除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以及企业合并外,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同时,应增加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归纳1】一般情况下,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对应的科目有所得税费用、商誉、资本公积等科目。【归纳2】因企业合并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对应的科目不是所得税费用,而是商誉。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1.对于递延所得税负债,按照预期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即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以相关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的所得税税率计量。2.无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转回期间如何,准则中规定递延所得税负债不要求折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1.应当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因为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要在以后期间转回的,所以在确认时要考虑以后期间是否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1.税率的确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估计相关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转回时间,采用转回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无论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如何,递延所得税资产均不予折现。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以后,继后期间根据新的环境和情况判断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的,应相应恢复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对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的一项资产。而对于所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负债,但某些特殊情况除外。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是和暂时性差异相对应的 可抵减暂时性差异是将来可用来抵税的部分,是应该收回的资产,所以对应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是由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 1.对于影响利润的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该调整“所得税费用”。 例如会计折旧小于税法折旧,导致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如果产品已经对外销售了,就会影响利润,所以递延所得税负债应该调整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2.暂时性差异不影响利润,而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则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该调整资本公积。 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按照公允价值来计量的,公允价值产升高了,会计上调增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并确认的资本公积,因为不影响利润,所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不能调整所得税费用,而应该调整资本公积. 简单的说就是: 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形成的是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形成的是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现在先纳税,以后有权利可以抵税,所以叫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就是现在不纳税,以后要纳税,所以叫负债

5,如何理解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在会计科目上分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字面理解,递延,就是将所得税递延到后期了。所以,既然是递延,就是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不会递延的,不交就不交,多交就多交了。 一般来说,按税法调整纳税申报表上有一个应交所得税额。该应交所得税是按税法中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其中包含了和会计利润的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 得税费用(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的确认方法有两种: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不管企业采用核算方法,其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也就是应纳所得税额都是一样的.在应付税款法下,不确认时间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因此,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企业应纳所得税额是一致.而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要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确认的影响,因此,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应交所得税确定下来了(纳税申报表汇算清缴算出数据),但是,里面的时间性差异如何在账面上体现呢? 所以,就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两个科目调整,将理应归属于以后期间的所得税费用挪后,将应归属于本期的所得税费用提前,所以,就有了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通俗理解:另外,可以从所得的角度考虑,资产增加了,费用减少了,负债减少了,总净资产理应增加。但是,税法上不确认这种增加。如果这种增加是确实的,那么,就该为这种增加多交税,就形成了递延所得税负债。 同理,资产减少了,费用增加了,负债增加了,总资产相应就减少。可税法不确认这种减少。但确实是减少了,税法暂时不确认,以后也要确认,这种减少,就会让以后少交税,就形成了递延所得税资产。
定义  递延所 递延所得税  得税( Deferred Income Tax )由在会计上已经入账但在税务上尚未入帐的一项收入而引起的负债,这项负债记入资产负债表。  分类  递延所得税,在会计科目上分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字面理解,递延,就是将所得税递延到后期了。所以,既然是递延,就是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不会递延的,不交就不交,多交就多交了。 一般来说,按税法调整纳税申报表上有一个应交所得税额。该应交所得税是按税法中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其中包含了和会计利润的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所 递延所得税  得税费用(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的确认方法有两种: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不管企业采用核算方法,其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也就是应纳所得税额都是一样的.在应付税款法下,不确认时间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因此,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企业应纳所得税额是一致.而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要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确认的影响,因此,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应交所得税确定下来了(纳税申报表汇算清缴算出数据),但是,里面的时间性差异如何在账面上体现呢?所以,就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两个科目调整,将理应归属于以后期间的所得税费用挪后,将应归属于本期的所得税费用提前,所以,就有了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通俗理解:另外,可以从所得的角度考虑,资产增加了,费用减少了,负债减少了,总净资产理应增加。但是,税法上不确认这种增加。如果这种增加是确实的,那么,就该为这种增加多交税,就形成了递延所得税负债。 同理,资产减少了,费用增加了,负债增加了,总资产相应就减少。可税法不确认这种减少。但确实是减少了,税法暂时不确认,以后也要确认,这种减少,就会让以后少交税,就形成了递延所得税资产。

6,怎么计提递延所得税

什么是“个人税收递延型保险”?  企业个人均可获利  所谓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指个人收入中用于购买商业补充养老保险部分,其应缴个人所得税延期至将来提取商业养老保险时再缴纳。说得直白些,就是指投保人在税前买入养老保险产品,在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对投保人而言有一定的税收优惠。这一产品在许多国家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其中最知名的属美国的“401K计划”。  与市场上现有的养老险品种相比,该险种有一定的税收优惠。专家认为,发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能够有效拉动内需,释放存款,此外,还有利于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重要的是,养老基金规模的扩大,可以为国家积累大量的长期建设资金,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举例来说,如果个人月收入为6500元,每月拿出500元购买养老保险产品,那么当月需要纳税的工资收入就只剩下6000元,在退休后领取养老金时,再缴税就可以了。  对于投保人而言,购买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最大的好处是减轻税收负担,因为购买此类产品的多为青壮年,在领取保险金时,他(她)已经退休,在这期间大约有20年—30年时间,而通胀、提高个税起征点等因素已经把个税给稀释了。  去年9月1日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将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至3500元,同时征税幅度也出现了调整,通过合理购买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其对于每月个税的缴纳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在退休之后,由于收入已经降低,即使再缴税的话,数量也将远远低于现在。  企业个人均可获利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是个双赢的举措: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购买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员工自己投保,企业不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却能提高员工的福利;对于个人来说,由于在税前购买养老保险,就能减免部分当期的个人所得税。  之所以目前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迟迟没有实施,并不是技术上有操作难度,关键是每月缴费金额还是有着很大的争议,业内曾经有过一个测算:以月收入在6250元者为例,扣除四金后(按照占比工资19%计算)以及个税起征点3500元后,应纳税的收入为1562.5元左右,缴税标准应参照10%的税率计算,再减去速算扣除数105元,需要缴税51.25元。  如果可以税前列支600元作为保费,月收入6250元左右则应纳税的收入为962.5元,按照3%税率计算,应缴税28.875元。也就是说,如果购买了个税递延型养老产品,每月可以避税22.375元。  以此类推,如果每月购买600元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收入越高,其避税的金额就越大。  另外,如果实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初期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个人所在企业代缴保费,等到领取保险金时,再由保险公司代扣税。而且,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将采用个人保单团体投保的形式,投保人在保费上还能享受到团险的较低费率。
所谓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即指投保人在税前列支保费,在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税款。实质上是国家在政策上给予购买养老保险产品个人的税收优惠。考虑到这期间物价上涨因素,这一产品实际能起到个税“减负”作用。即使不考虑这期间物价上涨的因素,这一产品所起到的个税“减负”作用,还意味着迟缓缴税等好处。假设一名30岁的普通工薪阶层,其工资计税金额(扣除三险一金等税前列支项目后)为10000元,如其每月购买700元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根据其收入所对应的20%最高税率来计算,税延政策使他延后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每月140元,一年即为1680元。30年后该人达到退休年龄,从个人账户支取商业养老金,根据30年后起征点及税率进行缴税,由于退休后的收入通常不会高于工作时的收入,因此退休后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通常较低,再扣除通胀因素,税收负担就更轻了。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负债。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在确认相关资产、负债时,根据所得税准则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借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二)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大于本科目余额的,借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小于本科目余额的,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四、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
首先,要明确计税基础和账面价值 其次,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形成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最后,用暂时性差异乘以所得税税率等到递延所得税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负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7,递延所得税怎么能学好

其实只要分清,这一项是资产还是负债就可以学好 新的所得税是采用资产负债观,在资产负债观下,是站在资产负债表日这个时点来看以后的(有的会问,为什么不看以前,以前的已经过去了,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在提了,过去的就让他过去,不要在提那伤心的事情了,要往以后看),资产表示将来能收回的资产是多少。负债表示将来要支付的是多少。需要说明的是,在资产负债表日,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都是余额,因此计算出来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也是余额,那么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本期发生额就等于期末余额减去期初余额。 首先,说一下在资产负债观下的资产。 1、资产的帐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的。 这里先说有下概念: 资产的帐面价值就是资产的帐面余额减去累计折旧(或摊销),再减去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数。 计税基础就是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出来的数字,可以理解为在计算所得税时可以扣除的数。 在资产负债观下,资产的帐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的,说明我们将来收回的资产比计税基础多,那说明在以后收回资产时要多纳税,因此就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因为以后收回资产时要多纳税,以后要多纳税这里可以理解为是预计负债,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是要进行确认计量的,因此要记录在“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中。 2、资产的帐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的。 在资产负债观下,资产的帐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的,说明我们将来收回的资产比计税基础少,那说明在以后收回资产时要少纳税,因此就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因为以后收回资产时要少纳税,少纳税对企业来说就是资产,以后要少纳税这里可以理解为是预计资产,因此要记录在“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中。 其次,再说一下在资产负债观下的负债。 1、负债的帐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的。 在资产负债观下,负债的帐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的,说明我们将来支付的负债比计税基础多,那说明在以后支付负债时要少纳税,因此就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因为以后支付时要少纳税,少纳税对企业来说就是资产,以后要少纳税这里可以理解为是预计资产,因此要记录在“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中。 2、负债的帐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的。 在资产负债观下,负债的帐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的,说明我们将来支付的负债比计税基础少,那说明在以后支付负债时要多纳税,因此就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因为以后支付时要多纳税,以后要多纳税这里可以理解为是预计负债,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是要进行确认计量的,因此要记录在“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中。 以上讲的是暂时性差异,不包括非暂时性差异。 第三、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对应科目 1、影响利润和应纳税所得税额的,计入“所得税费用”科目 2、不影响利润和应纳税所得税额的,但影响所有者权益的,原来计入什么科目对应的也计入什么科目,如原来计入资本公积的,对应的也计入资本公积。 3、不影响利润和应纳税所得税额的,也不影响所有者权益的,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第四、递延所得税的计算 前面已经讲过,在资产负债表观下,计算出来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也是余额,那么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本期发生额就等于期末余额减去期初余额。 因此,当期(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发生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递延所得税=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和“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都是在贷方,而“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和“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都是在借方。 这样上面的公式可以变化为: 递延所得税=贷方发生额—借方发生额 你可以画个“T”字帐户汇总所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对应科目是“所得税费用”的本期发生额。这样上面的公式就变成“T”字帐户下的贷方数字减去借方数字了。 这样不是更简单了吗。 特别要说明的是,在汇总时不要包括不影响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教材上也是不包括这些的)。或者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对应科目不是“所得税费用”科目的不要进行汇总。 最后计算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这样所得税就轻松学完了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实际是计税基础大于了账面价值,也许是由于当期多缴了所得税造成的,而形成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这部分“差异”是可以抵扣以后期间应缴纳的所得税的。   例1:08年企业亏损1000万,09年盈利800万,10年盈利600万。   (1)08年由于亏损,那么计税基础为“0”,而账面价值为“-1000万”,因此计税基础大于账面价值,应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000*0.25=250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250   当年会计报表反映“所得税费用”为250万。   (2)09年,计税基础为“800”,而账面价值为“-1000+800=-200”,因此计税基础大于账面价值。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800*0.25=2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200   当年会计报表反映“所得税费用”为50万。   (3)10年,计税基础为“600”,而账面价值为“-1000+800+600=400”,因此计税基础大于账面价值。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200*0.25=50          --当期应教的所得税  (600-200)*0.25=1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50       应缴税费--应缴所得税    (600-200)*0.25=100   借:应缴税费--应缴所得税     100    贷:银行存款          100   当年会计报表反映“所得税费用”为50+100=150万。   例2: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原值200万,企业按10折旧,税法按20年折旧。假定企业会计利润每年300万(无其他调增项目)。   (1)那么第一年分录如下:   企业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00-20=180   企业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200-10=190   计税基础大于账面价值,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当年应纳所得税额调增10万,实际是当年多缴了,可以在以后某个期间(企业折旧完以后)抵减(调减)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0*0.25=2.5     所得税费用--当期应缴所得税   (300+10)*0.25=77.5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10*0.25=2.5      应缴税费--应缴企业所得税   (300+10)*0.25=77.5   借:应缴税费--应缴企业所得税     (300+10)*0.25=77.5 贷:银行存款                     77.5   当年会计报表反映“所得税费用”为77.5-2.5=75万。   到第十年时,“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为25万。   (2)从第十一年分录如下:   企业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00-200=0   企业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200-10*10=100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2.5     所得税费用--当期应缴所得税  (300-10)*0.25=7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0*0.25=2.5      应缴税费--应缴企业所得税       72.5   借:应缴税费--应缴企业所得税    (300-10)*0.25=72.5   贷:银行存款                 72.5   当年会计报表反映“所得税费用”为72.5+2.5=75万。      到第二十年时,“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为0万。   二、递延所得税负债:实际是账面价值大于了计税基础,也许是由于当期少缴了所得税造成的,而形成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这部分“差异”是需要增加以后期间应缴纳的所得税的。   例:企业08年取得权益性投资成本1000万(交易性金融资产),资产负债表日时公允价为1600万。09年以1600万卖掉了。08年会计利润为800万。   企业该权益性投资账面价值=1000+600=1600   企业该权益性投资计税基础=1000   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应作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在以后期间调增应纳所得税额。   另外,如是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而引起的相关资产、负责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属于直接记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者事项。按照《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规定,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8年会计分录: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00*0.25=150     所得税费用--当期应缴所得税   800*0.25=2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150       应缴税费--应缴所得税     800*0.25=200   借:应缴税费--应缴所得税      200    贷:银行存款            200   当年会计报表反映“所得税费用”为200万。   (2)09年会计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负责          15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50

文章TAG:个人如何纳税递延个人  如何  纳税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