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加强管理增加税收

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岗位责任。2、领导包点调研,科学预测分析。3、创新商贸征管,拓宽增收渠道。4、开展纳税评估,组织汇算清缴;5、 加大稽查力度,堵塞征管漏洞。6、全力清缴欠税,实行以票管税;7、打造联动机制,加强内外沟通。
1.在每个城里面都建一个工厂 2.洗劫别国村庄 3.打敌国正规军卖装备,或者卖俘虏,以战养战
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岗位责任。2、领导包点调研,科学预测分析。3、创新商贸征管,拓宽增收渠道。4、开展纳税评估,组织汇算清缴;5、 加大稽查力度,堵塞征管漏洞。6、全力清缴欠税,实行以票管税;7、打造联动机制,加强内外沟通。
1.在每个城里面都建一个工厂 2.洗劫别国村庄 3.打敌国正规军卖装备,或者卖俘虏,以战养战

如何加强管理增加税收

2,如何加强增值税管理

1. 整理和登记好进项税发票,按照抵扣期时间排列。2. 销项税发票谁取走谁签字,尽量不要开废票。3. 预计主营业务收入,并计算预计增值税额,合理分配进项资源,帮助企业实现少纳税的情况。
1. 整理和登记好进项税发票,按照抵扣期时间排列。2. 销项税发票谁取走谁签字,尽量不要开废票。3. 预计主营业务收入,并计算预计增值税额,合理分配进项资源,帮助企业实现少纳税的情况。
1. 整理和登记好进项税发票,按照抵扣期时间排列。2. 销项税发票谁取走谁签字,尽量不要开废票。3. 预计主营业务收入,并计算预计增值税额,合理分配进项资源,帮助企业实现少纳税的情况。
1. 整理和登记好进项税发票,按照抵扣期时间排列。2. 销项税发票谁取走谁签字,尽量不要开废票。3. 预计主营业务收入,并计算预计增值税额,合理分配进项资源,帮助企业实现少纳税的情况。

如何加强增值税管理

3,如何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提升纳税服务质量之我见

纳税服务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基础和环节。如何进一步搞好纳税服务工作是当前国税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国税征管部门在协调和配合该局办税服务厅着力减轻纳税人不必要的办税负担的同时,以纳税人为中心,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标,以税收流程为导向,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改进纳税服务工作,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做到执法规范,成本降低,办税便捷,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是尽管如此,还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及纳税人的需求。为此,本文主要从如何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提升纳税服务质量等方面谈谈本人肤浅之见解。 一、当前在税收征管与纳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征管力量薄弱,导致服务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市国税部门为适应当前形势,对所属乡镇分局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通过精简机构,基层分局由过去的行政区划设置,改变为现在的以经济区划设置。虽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办公经费,但从管理和为纳税人服务的角度上看,监控力度大大降低,由于税管员忙于琐碎繁杂的日常事务管理中,根本没有精力对纳税人进行深层次的调查了解和宣传辅导,税管员在日常巡查的次数上远远低于从前,对纳税人在征管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知之甚少,影响了管理和服务效能,制约了税收管理和服务质量。 (二)管理手段落后,影响纳税服务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市的税收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税收征管仍处于由传统手段向信息化、程序化、科学化转换的过程中,信息传递、反馈、共享的速度和程度较低,税收征管仍然依靠纸质手工作业,征管方式未能从根本上脱开“粗放式”和“人海战术”的鞠绊。纳税人在办证,尤其是在申办一般纳税人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不便,既影响了税务机关的办税效率,又挫伤了纳税人的积极性。 (三)考评体系缺乏,服务工作流于形式。税管员制度明确规定,基层税务机关要通过加强对税收管理员工作业绩的考核,其中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的纳税服务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我们必须对纳税服务工作的考核更加细化,每一项纳税服务工作都要有具体指标,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考核到事,考核到单位,考核到人,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纸质上。通过考核,真正使每一名领导和税管员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实现考核“收入”与考核“服务”并重。 二、加强税收征管提升纳税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职能,健全服务体系 按照人尽其才、人事相依的原则,根据管辖区域、管户数量、税源规模和人员编制对税管员进行定岗定编,实现分类管理,发挥人才优势和潜能。细化分解岗位职能,制定统一的工作标准、行为规则和规范的业务流程,推进税收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的税收服务,在机制上起到良好的保证作用。加强税收业务及纳税服务的教育培训。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对税管员开展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训,在注重提高税收管理员财会水平、数据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掌握的同时,把为纳税人服务的相关要求进行重点讲解,让每位税管员掌握一些基本的服务知识。 (二)简化流程环节,规范纳税申报 一是简化办税环节,规范涉税文书。对已经纳入CTAIS并可在网上直接审批的,取消纸质文书的审批。二是统筹安排税收调查和日常检查等工作。避免多头重复安排内容相同的调查和检查事项。如对于税务登记、税种认定、减免税资格认定、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等涉税调查事项,实行一次下户、调查办结。对于纳税评估,应针对纳税人申报缴纳的各个税种进行综合评估,国、地税联合评估,一年1次,避免多次下户,多头评估。三是规范申报。对纳税人的涉税资料进行规范管理。对已存入CTAIS系统按照“一户式”电子档案管理要求采集的各项基础信息,在纳税人办理登记类、认定类、申报类、审批类等各种涉税事项时,不得再要求纳税人重复提供有关证件的复印件;税务机关在开展税收分析、税负调查等工作时,不得要求纳税人重复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和涉税信息。对于长期选择电子申报方式报送涉税资料,且数据质量比较高的纳税人,可确定报送纸质资料的时限。如增值税、消费税的纸质申报资料采取年度报送,企业所得税季(月)度预缴申报采用电子申报方式,年度申报采用电子申报和纸质资料报送方式。 (三)创新征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 一是加强部门协作。国、地税机关在联合办理税务登记的基础上,联合评定纳税信用等级,联合开展税务检查和税收调查。要落实国、地税联系会议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加强分析比对,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真正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同时要加强与工商、财政、金融、统计等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大力开展外部信息交换,提高信息采集质量。逐步实现联网,实行资源共享,形成社会合力,有助于提前发现问题,堵塞征管漏洞。 二是整合信息服务平台。优化税务网站的服务功能,积极推行网上申报、网上下载税务表格等服务措施,提供发票真伪鉴别、有奖发票等服务事项的网上查询。积极利用短信开展催报催缴、申报提醒、办税通知等涉税事项。 三是完善征管软件功能。加快推广税收管理员平台等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增强征管软件的查询、监控、分析、评估功能,帮助税收管理员更高效地开展包括户籍管理、纳税评估、税收检查、数据分析等大量的日常工作,实现各级税务机关对征管工作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 四是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征、管、查在税收经济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工作中要进一步建立良性互动机制,使各工作环节衔接得更加畅顺,更好地发挥“以查促管,以管助查”的合力作用。 五是坚持办税公开。完善公开程序,拓展公开内容,规范公开形式,强化监督制约。按照纳税人办税流程,明确涉税事项的类别、实施依据、公开形式、公开范围、公开时间以及承办部门等;做好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明确标准,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国、地税机关要严格评定,确保评定的客观性、准确性、公平性。充分运用评定结果,积极推行分类管理和服务。 (四)建立考核机制,落实服务效果 其一要强化考核监督。建立纳税服务责任制、考核制和奖惩制,坚持“三个结合”,即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内部考核与社会评议相结合。 其二要开展社会评议。一要在办税服务厅内设置“服务评价器”,由纳税人现场对税务人员的具体服务行为进行评价。二要采取问卷调查、税企座谈会、定期回访纳税人等形式开展评价与监督。 其三要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纳税服务工作是国税部门根据当前税收征管工作实际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笔者认为,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做到“以人为本”,努力拓宽思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倾心服务纳税人,通过不断完善税收征管机制来促进纳税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如何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提升纳税服务质量之我见

4,如何改进方法加强资源税的税收和管理

纳税服务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基础和环节。如何进一步搞好纳税服务工作是当前国税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国税征管部门在协调和配合该局办税服务厅着力减轻纳税人不必要的办税负担的同时,以纳税人为中心,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标,以税收流程为导向,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改进纳税服务工作,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做到执法规范,成本降低,办税便捷,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是尽管如此,还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及纳税人的需求。为此,本文主要从如何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提升纳税服务质量等方面谈谈本人肤浅之见解。 一、当前在税收征管与纳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征管力量薄弱,导致服务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市国税部门为适应当前形势,对所属乡镇分局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通过精简机构,基层分局由过去的行政区划设置,改变为现在的以经济区划设置。虽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办公经费,但从管理和为纳税人服务的角度上看,监控力度大大降低,由于税管员忙于琐碎繁杂的日常事务管理中,根本没有精力对纳税人进行深层次的调查了解和宣传辅导,税管员在日常巡查的次数上远远低于从前,对纳税人在征管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知之甚少,影响了管理和服务效能,制约了税收管理和服务质量。 (二)管理手段落后,影响纳税服务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市的税收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税收征管仍处于由传统手段向信息化、程序化、科学化转换的过程中,信息传递、反馈、共享的速度和程度较低,税收征管仍然依靠纸质手工作业,征管方式未能从根本上脱开“粗放式”和“人海战术”的鞠绊。纳税人在办证,尤其是在申办一般纳税人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不便,既影响了税务机关的办税效率,又挫伤了纳税人的积极性。 (三)考评体系缺乏,服务工作流于形式。税管员制度明确规定,基层税务机关要通过加强对税收管理员工作业绩的考核,其中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的纳税服务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我们必须对纳税服务工作的考核更加细化,每一项纳税服务工作都要有具体指标,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考核到事,考核到单位,考核到人,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纸质上。通过考核,真正使每一名领导和税管员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实现考核“收入”与考核“服务”并重。 二、加强税收征管提升纳税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职能,健全服务体系 按照人尽其才、人事相依的原则,根据管辖区域、管户数量、税源规模和人员编制对税管员进行定岗定编,实现分类管理,发挥人才优势和潜能。细化分解岗位职能,制定统一的工作标准、行为规则和规范的业务流程,推进税收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的税收服务,在机制上起到良好的保证作用。加强税收业务及纳税服务的教育培训。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对税管员开展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训,在注重提高税收管理员财会水平、数据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掌握的同时,把为纳税人服务的相关要求进行重点讲解,让每位税管员掌握一些基本的服务知识。 (二)简化流程环节,规范纳税申报 一是简化办税环节,规范涉税文书。对已经纳入CTAIS并可在网上直接审批的,取消纸质文书的审批。二是统筹安排税收调查和日常检查等工作。避免多头重复安排内容相同的调查和检查事项。如对于税务登记、税种认定、减免税资格认定、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等涉税调查事项,实行一次下户、调查办结。对于纳税评估,应针对纳税人申报缴纳的各个税种进行综合评估,国、地税联合评估,一年1次,避免多次下户,多头评估。三是规范申报。对纳税人的涉税资料进行规范管理。对已存入CTAIS系统按照“一户式”电子档案管理要求采集的各项基础信息,在纳税人办理登记类、认定类、申报类、审批类等各种涉税事项时,不得再要求纳税人重复提供有关证件的复印件;税务机关在开展税收分析、税负调查等工作时,不得要求纳税人重复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和涉税信息。对于长期选择电子申报方式报送涉税资料,且数据质量比较高的纳税人,可确定报送纸质资料的时限。如增值税、消费税的纸质申报资料采取年度报送,企业所得税季(月)度预缴申报采用电子申报方式,年度申报采用电子申报和纸质资料报送方式。 (三)创新征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 一是加强部门协作。国、地税机关在联合办理税务登记的基础上,联合评定纳税信用等级,联合开展税务检查和税收调查。要落实国、地税联系会议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加强分析比对,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真正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同时要加强与工商、财政、金融、统计等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大力开展外部信息交换,提高信息采集质量。逐步实现联网,实行资源共享,形成社会合力,有助于提前发现问题,堵塞征管漏洞。 二是整合信息服务平台。优化税务网站的服务功能,积极推行网上申报、网上下载税务表格等服务措施,提供发票真伪鉴别、有奖发票等服务事项的网上查询。积极利用短信开展催报催缴、申报提醒、办税通知等涉税事项。 三是完善征管软件功能。加快推广税收管理员平台等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增强征管软件的查询、监控、分析、评估功能,帮助税收管理员更高效地开展包括户籍管理、纳税评估、税收检查、数据分析等大量的日常工作,实现各级税务机关对征管工作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 四是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征、管、查在税收经济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工作中要进一步建立良性互动机制,使各工作环节衔接得更加畅顺,更好地发挥“以查促管,以管助查”的合力作用。 五是坚持办税公开。完善公开程序,拓展公开内容,规范公开形式,强化监督制约。按照纳税人办税流程,明确涉税事项的类别、实施依据、公开形式、公开范围、公开时间以及承办部门等;做好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明确标准,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国、地税机关要严格评定,确保评定的客观性、准确性、公平性。充分运用评定结果,积极推行分类管理和服务。 (四)建立考核机制,落实服务效果 其一要强化考核监督。建立纳税服务责任制、考核制和奖惩制,坚持“三个结合”,即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内部考核与社会评议相结合。 其二要开展社会评议。一要在办税服务厅内设置“服务评价器”,由纳税人现场对税务人员的具体服务行为进行评价。二要采取问卷调查、税企座谈会、定期回访纳税人等形式开展评价与监督。 其三要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纳税服务工作是国税部门根据当前税收征管工作实际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笔者认为,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做到“以人为本”,努力拓宽思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倾心服务纳税人,通过不断完善税收征管机制来促进纳税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今年以来,和静县地税局采取四项措施加强资源税征管。做好管理分类。根据辖区税源状况科学划分重点税源标准,按照分税种重点税源选户标准,结合行政区划和税源规模、纳税人经济类型、行业特点等情况,把县域内大型矿山开采及矿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重点税源监控企业,通过远程监控和定期实地核查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实施动态控管。做好实地调研。建立重点税源定期走访联系制度,每季度到企业实地走访一次,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的工艺流程和生产经营项目、技改投入、发展态势及发展状况,到财务、销售部门掌握生产经营规模和产销量、成本费用等资金情况,到货物存放地了解原材料和产品库存等物流信息。通过走访调研及时发现税收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征管漏洞,进一步改进征管措施和工作方法,更好的做好重点税源管理工作。做好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定期召开座谈会,掌握了解企业项目投资、前景分析预测、市场销售、成本控制、资金运作、企业盈利、企业申报纳税、相关税收政策的执行等情况。积极向重点税源企业宣传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税收政策调整变动情况、认真做好纳税服务与纳税咨询,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建立和谐征纳关系,树立企业依法及时足额纳税的意识,使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做好档案跟踪管理。实行一户一档,将平时掌握的年度工作计划,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申报纳税、施工企业的情况等征管资料及时收集、整理进行分户归档,做到底册清、户数明、资料全,为税收风险管理提供准确、详实的征管数据。
资源税的税收优惠有哪些?增值税主要有5项:自2001年1月1日起,对属于生物质能源的垃圾发电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自2001年1月1日起,1.对风力发电实行增值税减半征收政策;2.自2005年起,对国家批准的定点企业生产销售的变性燃料乙醇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3.对县以下小型水力发电单位生产的电力,可按简易办法依照6%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4.;对部分大型水电企业实行增值税退税政策。5. 消费税方面,自2005年起,对国家批准的定点企业生产销售的变性燃料乙醇实行免征消费税政策。6.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对外商投资企业在节约能源和防治环境污染方面提供的专有技术所收取的使用费,经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中技术先进或条件优惠的,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 对独立核算的煤层气抽采企业购进的煤层气抽采泵、钻机、煤层气监测装置、煤层气发电机组、钻井、录井、测井等专用设备,统一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实行加速折旧,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购买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抵免新增所得税,技术开发费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 7.在增值税方面,自2001年1月1日起,对作为节能建筑原材料的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实行增值税减半征收政策;对煤层气抽采企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抽采销售煤层气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

5,如何加强所得税管理

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生效,对我们的所得税管理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企业所得税法,我们应如何加强企业所得税的管理,是一个全系统都关注的课题,笔者在此抛砖引玉。 一、当前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国地税争夺管理权。一是2006年出台的二个有关企业所得税管理权限文件及中西部延伸政策,其留给了企业对所得税管理权限进行选择的操作空间,企业会随意变动注册资本中货币资金的比例,选择所得税管理的部门,人为造成国、地税二家的矛盾。二是国地税二家的企业所得税管理程度不同,势必会造成同类纳税人因归属不同的税务机关管辖而出现税负“倚重倚轻”的问题。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给纳税人以可乘之机,从而滋生蔓延“人往高处走,税往低处流”的不良倾向。 2、企业纳税申报质量不高。一是企业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编制不成现金流量表,二是企业与税务机关税收政策相关信息不对称,客观上造成企业不能按税收政策的要求去办理涉税事宜。三是企业财务核算科目与企业纳税申报表项目的对应性差,加上税务机关管理人员能正确辅导或审核填报申报表及财务报表的人员相对缺乏,部分企业财务人员在填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更是凑都凑不成,只得填个总数交差。 3、纳税评估流于形式。纳税评估粗糙,基本是就(财务报)表到(纳税申报)表,走过场,比日常受理申报的审核好不了多少,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五:一是纳税评估对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水平的要求较高,而县级以下的税收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相对较低,据笔者调查发现能真正承担起这个纳税评估职责的人数不到2%;二是纳税评估体系本身有待完善,其可操作性亟待提高;三是纳税评估相关的参考指标、宏观数据、评价模型缺乏科学性;四是税务人员的工作不够深入,对企业财务信息掌握不清;五是纳税评估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设立专职的纳税评估岗位。 4、分类管理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在许多地方,对企业纳税人尽管按其经营规模、财务核算水平、经营行业、信誉等级、纳税方式、存续年限等不同标准进行了分类,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纳税人与非重点纳税人、查帐征收与核定征收企业、汇总纳税与就地纳税企业等等,但实际管理却并未按各类别相应的管理要求到位。 5、企业所得税管理手段落后。其表现在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各个环节:一是对纳税人申报表的审核手段落后。多年来,对所得税申报表的审核全部依靠人工进行;二是管理环节中对所得税检查方式落后,没有针对性。检查对象的选择也主要依靠人工,没有科学的方法甄别纳税人当年或以前年度所得税申报的真实性。 6、汇算清缴主体转移,就县级以下基层税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及纳税人的汇缴水平及观念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按总局汇缴主体转移的路子,纳税人是汇缴的主体,而纳税人的财务水平不高、税收政策水平较低或纳税意识不强,并且在不少地区尤其是县级以下的地区税务代理并没被纳税人接纳,这些决定了纳税人的自行汇缴在目前阶段只是一个愿望,尽管它是尊重纳税人权益的一种合理模式,但其不可能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同时由于我们的纳税评估还处于低级水平,能及时发现问题的很少,这样要么税务机关放弃一些小户的检查,听之任之;要么最终只会增加稽查的工作量、缩短其检查时间、人为降低了检查的质量。 二、面对新企业所得税法,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1、加强税法宣传,不断降低纳税遵从的成本。企业所得税与其它税种相比,纳税遵从度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要有先进的宣传理念:税收优惠政策及办税程序宣传不到位,也是行政不作为的一种表现,要建立税收宣传长效机制,深入持久地宣传。 2、强化纳税服务,提高纳税遵从度。转变服务理念,在平等服务上下功夫。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公正执法是最佳服务的理念、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满足的理念,做到依法、公正、文明服务,促进纳税人自觉主动依法纳税,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所得税的管理工作,以人为本,把人文关怀体现在纳税服务的各个环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服务手段;充分把握合作信赖的原则,充分相信纳税人,尊重纳税人;利用查前约谈,多给纳税人自我纠错的机会,多涵养一部分税源,唤起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因此,对企业所得税分享体制改革后的企业所得税管辖权要正确对待,只要纳税人的做法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及信任。 3、加强培训工作,建立对县级以下基层税收管理人员的定期业务培训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企业所得税管理队伍。培训要有计划、有目标,每次培训要进行考核,严格培训的组织管理,检验培训的效果。每次学习完都要严格进行测试,对未达标的要补课或停岗学习,待达标后再上岗,如果多次测试,一年内未达标的,要考虑停职学习,三年内还未达标的,则应考虑调离税收管理岗位。 4、强化纳税评估来提高所得税申报质量。设立纳税评估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完善纳税评估集体评析制度,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评估人员对当期评估情况应及时作出科学评定并提出征管建议,对征管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的偷税案件应及时移送稽查,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威慑力。 5、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当前,各地税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都相继开发了一些所得税管理软件,这些软件各有所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此,上级税务部门应及时对这些软件进行甄别,取长补短,做好整合完善工作。此外,进一步扩展征管系统的功能,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在所得税规范管理中的效能,提升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 6、分类管理要落到实处。加强日常管理,全面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资金周转、财务核算状况、涉税指标(包括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等动态变化情况,采集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基本信息及其能耗、物耗变动区间的管理信息,掌握其所属行业的市场情况、利润率情况,建立健全财务和税收指标参数体系;强化税源监控的相关措施,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强化对企业所得税的重点纳税人管理,以税源监控和日常管理为重点,以税源分析和预测、纳税评估为手段,在各个环节实行全面精细化管理。对一般查帐纳税人实行以管事为主,以行业管理为重点,规范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监控。对实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主要围绕督促纳税人正常纳税申报,以科学合理核定为重点,强化户籍管理和调查核实,不断提高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逐步引导其向查账征收方式转变。 7、汇算清缴主体转移,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策略,不能搞一刀切。对征管基础较好、税务人员管理及业务水平较高、纳税人纳税意识较强、办税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可充分发挥纳税评估的作用,汇缴主体的转移一步到位;对纳税意识较强但办税水平不高的,可采取引导其自愿寻求税务代理的策略;对日常管理税务人员及纳税人的办税水平都不高而税源相对重要的情形,可实行税务检查为主、纳税人自行汇缴为辅的管理方式。
进行选择的操作空间,企业会
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生效,对我们的所得税管理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企业所得税法,我们应如何加强企业所得税的管理,是一个全系统都关注的课题,笔者在此抛砖引玉。 一、当前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国地税争夺管理权。一是2006年出台的二个有关企业所得税管理权限文件及中西部延伸政策,其留给了企业对所得税管理权限进行选择的操作空间,企业会随意变动注册资本中货币资金的比例,选择所得税管理的部门,人为造成国、地税二家的矛盾。二是国地税二家的企业所得税管理程度不同,势必会造成同类纳税人因归属不同的税务机关管辖而出现税负“倚重倚轻”的问题。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给纳税人以可乘之机,从而滋生蔓延“人往高处走,税往低处流”的不良倾向。 2、企业纳税申报质量不高。一是企业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编制不成现金流量表,二是企业与税务机关税收政策相关信息不对称,客观上造成企业不能按税收政策的要求去办理涉税事宜。三是企业财务核算科目与企业纳税申报表项目的对应性差,加上税务机关管理人员能正确辅导或审核填报申报表及财务报表的人员相对缺乏,部分企业财务人员在填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更是凑都凑不成,只得填个总数交差。 3、纳税评估流于形式。纳税评估粗糙,基本是就(财务报)表到(纳税申报)表,走过场,比日常受理申报的审核好不了多少,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五:一是纳税评估对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水平的要求较高,而县级以下的税收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相对较低,据笔者调查发现能真正承担起这个纳税评估职责的人数不到2%;二是纳税评估体系本身有待完善,其可操作性亟待提高;三是纳税评估相关的参考指标、宏观数据、评价模型缺乏科学性;四是税务人员的工作不够深入,对企业财务信息掌握不清;五是纳税评估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设立专职的纳税评估岗位。 4、分类管理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在许多地方,对企业纳税人尽管按其经营规模、财务核算水平、经营行业、信誉等级、纳税方式、存续年限等不同标准进行了分类,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纳税人与非重点纳税人、查帐征收与核定征收企业、汇总纳税与就地纳税企业等等,但实际管理却并未按各类别相应的管理要求到位。 5、企业所得税管理手段落后。其表现在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各个环节:一是对纳税人申报表的审核手段落后。多年来,对所得税申报表的审核全部依靠人工进行;二是管理环节中对所得税检查方式落后,没有针对性。检查对象的选择也主要依靠人工,没有科学的方法甄别纳税人当年或以前年度所得税申报的真实性。 6、汇算清缴主体转移,就县级以下基层税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及纳税人的汇缴水平及观念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按总局汇缴主体转移的路子,纳税人是汇缴的主体,而纳税人的财务水平不高、税收政策水平较低或纳税意识不强,并且在不少地区尤其是县级以下的地区税务代理并没被纳税人接纳,这些决定了纳税人的自行汇缴在目前阶段只是一个愿望,尽管它是尊重纳税人权益的一种合理模式,但其不可能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同时由于我们的纳税评估还处于低级水平,能及时发现问题的很少,这样要么税务机关放弃一些小户的检查,听之任之;要么最终只会增加稽查的工作量、缩短其检查时间、人为降低了检查的质量。 二、面对新企业所得税法,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1、加强税法宣传,不断降低纳税遵从的成本。企业所得税与其它税种相比,纳税遵从度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要有先进的宣传理念:税收优惠政策及办税程序宣传不到位,也是行政不作为的一种表现,要建立税收宣传长效机制,深入持久地宣传。 2、强化纳税服务,提高纳税遵从度。转变服务理念,在平等服务上下功夫。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公正执法是最佳服务的理念、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满足的理念,做到依法、公正、文明服务,促进纳税人自觉主动依法纳税,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所得税的管理工作,以人为本,把人文关怀体现在纳税服务的各个环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服务手段;充分把握合作信赖的原则,充分相信纳税人,尊重纳税人;利用查前约谈,多给纳税人自我纠错的机会,多涵养一部分税源,唤起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因此,对企业所得税分享体制改革后的企业所得税管辖权要正确对待,只要纳税人的做法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及信任。 3、加强培训工作,建立对县级以下基层税收管理人员的定期业务培训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企业所得税管理队伍。培训要有计划、有目标,每次培训要进行考核,严格培训的组织管理,检验培训的效果。每次学习完都要严格进行测试,对未达标的要补课或停岗学习,待达标后再上岗,如果多次测试,一年内未达标的,要考虑停职学习,三年内还未达标的,则应考虑调离税收管理岗位。 4、强化纳税评估来提高所得税申报质量。设立纳税评估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完善纳税评估集体评析制度,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评估人员对当期评估情况应及时作出科学评定并提出征管建议,对征管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的偷税案件应及时移送稽查,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威慑力。 5、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当前,各地税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都相继开发了一些所得税管理软件,这些软件各有所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此,上级税务部门应及时对这些软件进行甄别,取长补短,做好整合完善工作。此外,进一步扩展征管系统的功能,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在所得税规范管理中的效能,提升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 6、分类管理要落到实处。加强日常管理,全面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资金周转、财务核算状况、涉税指标(包括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等动态变化情况,采集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基本信息及其能耗、物耗变动区间的管理信息,掌握其所属行业的市场情况、利润率情况,建立健全财务和税收指标参数体系;强化税源监控的相关措施,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强化对企业所得税的重点纳税人管理,以税源监控和日常管理为重点,以税源分析和预测、纳税评估为手段,在各个环节实行全面精细化管理。对一般查帐纳税人实行以管事为主,以行业管理为重点,规范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监控。对实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主要围绕督促纳税人正常纳税申报,以科学合理核定为重点,强化户籍管理和调查核实,不断提高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逐步引导其向查账征收方式转变。 7、汇算清缴主体转移,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策略,不能搞一刀切。对征管基础较好、税务人员管理及业务水平较高、纳税人纳税意识较强、办税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可充分发挥纳税评估的作用,汇缴主体的转移一步到位;对纳税意识较强但办税水平不高的,可采取引导其自愿寻求税务代理的策略;对日常管理税务人员及纳税人的办税水平都不高而税源相对重要的情形,可实行税务检查为主、纳税人自行汇缴为辅的管理方式。
进行选择的操作空间,企业会

6,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税源专业化管理求解

其是集理念更新、机制转变、方式进步的一个系统工程,也是目前征管改革的主要方向,总局已将其列入“十二五” 税收发展规划确定的重要纲要。它通过分工协作、提高效率来对税收风险进行管控,达到最终促进纳税遵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同时通过税收风险分析识别与差别化应对等关键环节,整合管理职能,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配置到遵从风险大的环节和纳税人群体,有利于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趋势要求和问题剖析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当今国际上通行的、最具效率的税源管理模式。目前,我们局建立了税源联动管理框架下的以“市局部分实体化+农村分局专业管事、属地管户”的层级架构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新格局,体现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一些基本思想在全系统上下逐步形成共识,工作要求也初步得到落实。但是,现在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基础不是很稳固,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专业化应对成效不明显,还有许多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为:一是“人少户多”矛盾凸显,征管效率难以提升。制定决策的核心机构与执行决策的下属科室之间以及各下属分局之间由于职能差异及衔接不畅,无法对即时的税收风险做出快捷的反应,应变时效滞后,或是体现为应对成效差,甚至敷衍了事。二是干部业务技能参差不齐。税收管理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素质高、业务熟的人员较少,“三师”及省高级人员在基层分局分布偏少且分局之间不均衡,近年来在行业管理、专业管理方面培养的“行家里手”较少,难以高质量地完成众多的管理任务。三是税源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由于征管机构设置以行政区划而不是税收征管流程为依据,导致重收入轻管理,同时日常管理上所有事项均归口于税收管理员,税收管理员对日常性的事务已经是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采集涉税信息并进行比对分析,容易在管理出现漏洞。专业化管理的方式方法有待探索,特别是对税收数据情报、大企业及重点税源、不同行业以及特殊风险类型的纳税人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四是内控机制不严,绩效考评体系不全。由于管理层次因素,科室、分局间的计划、协调和控制较为复杂,难以形成顺畅的协调机制;目前,基层税收管理员承担着信息采集、纳税辅导、纳税评估、税收监管等诸多权限,执法风险较高。同时,绩效评价与考核是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专业化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缺乏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科学评价体系,对各项专业化管理质效难以进行全面、系统的量化考核。二、建立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的组织机制全面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通过完善内部流程、职责,有步骤地稳步渗透到各项流程与各环节。其首要任务是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的认识,同时在更要在制度机制上积极实现转变和完善:1、调整完善运行架构,为创建风险管理新格局提供组织保证。实施风险管理是以原有税源管理联动机制为运行架构,通过调整完善管理职责和运行流程转型而来,目前必须明确风险管理层级,按照市局级、具体业务科室和基层分局作为三级风险防范体系,同时明确各层级、各科室和分局各岗位的职责、权力。各部门科室根据各自工作安排,增加风险考量动因,按季编制、执行风险应对规划,并进行绩效考核。2、进一步凸显团队在专业化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组织力量通过对重点风险事项的重点应对,揭示纳税人在税收遵从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加强税收管理的措施,在技术层面上指导基层开展风险应对。目前市局在专业化团队方面人员配置不到位,多为兼职,开展应对的风险事项少,对基层应对指导不足,应对成效不明显。根据风险管理要求与当前税收征管实际情况,应强化团队效应,抽调业务骨干专职从事风险应对管理工作,直接开展高风险重点税源企业、重点行业(如房地产业、涉废行业与福利企业)的风险应对,运用纳税辅导、提示提醒、纳税评定、反避税、和税务稽查等方式进行风险应对;对重点行业(如环保行业、机械产业)实施典型解剖,形成了行业评估指南,指导基层分局全面实施行业评估。要通过专业化管理团队的运作,做好税收风险应对操作模板、指南、典型案例等知识成果的收集、整理、研究、归纳工作,为基层开展风险应对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知识支撑。各分局也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本分局重点行业及重点企业的风险识别、风险应对,参照市局团队运作模式积极开展团队运作,以达到税收风险全面控管,纳税遵从度全面提升的目的。3、建立新型税收管理员模式,促进管理的专业化。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总体构架创新管理员制度,形成与管理层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相衔接的管理员职能体制。在目前划分专业化管理股和基础管理股的基础上,尝试税收管理员责任区管理与税源管理分设的双层管理构架,可在现有的科(股)中设立专职的税源管理员,主要从事税收分析与跟踪管理等风险管理工作。税源管理员要在上级税收分析的基础上,严格执行税收定期分析制度,针对不同税种、不同行业进行全面分析,寻找征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根据风险等级开展有针对性的风险指导与应对工作。其次按照中小企业行业管理的需求,组建“基础管理员+对应专业化管理应对人员”的管理模式,互通信息,既提高征管质量,又培养一批行业管理的行家里手,并可实行人员在行业之间的合理再轮换,以达到全面提高风险应对能力更好地服务征管的目的。同时对责任区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财务核算水平,明确市局级、分局级、管理股、税收管理员层级监控的对象、方式和监控的重点内容,对出现风险预警的企业要及时做好后续监管工作,督促具体应对岗位做好纳税提醒、纳税评估和稽查等应对管理工作。 三、规范运作,加强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一)在税源管理对象上实行多元化差别式分类管理。一是大企业风险管理,通常采取的应对措施有:拓展渠道采集数据,以重点企业上报数据为依托,有效采集所需数据,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比对分析,制定出行业相关指标、参数和模型,结合评估方法,实行动态监控;二是中小企业分行业风险管理应对,中小企业特点是生产经营不稳定,多数情况下不易获得第三方资料加以核实;缺乏完备的会计核算机构,存在独立于会计检查审计和现金交易控制之外的事项。应对措施是把中小企业分成不同的行业集群,分行业建立模型或是涉税指南,结合风险指标找出潜在的应对目标。同时不能忽略国际税收管理,要强化对关联股权转让的反避税调查、间接股权转让的积极应对,建立ERP系统备案制度,对实行关联交易有较大避税嫌疑的企业,加强情报交换和功能风险分析;加强审计与国际税收各环节的联动,积极开展行业联合审计。总体上要针对大企业、中小企业行业、跨国交易等纳税人类别和特定事项分类,研究总结相应的税收风险应对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分类风险应对的专业化水平。(二)提高数据情报信息采集及交换应用能力。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情报是开展风险识别的重要基础。涉税情报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内部来源,主要是纳税人报送信息、行业调查、日常管理报告、岗位人员的职业敏感反映。二是外部来源,主要是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与其它组织,即第三方提供信息,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供的工商信息;地税部门提供的税收信息;海关部门提供的进出口报关信息;电力、燃气、供水等单位提供的耗电、气、水等信息。具体操作上首先应加强与政府部门间的情报合作,逐步扩大情报信息来源并将之常态化。其次应该拓宽视野,在工作中做有心人,善于在日常征管中挖掘税收情报,盘活税收情报存量。要把税收服务和税收执法的过程作为数据信息情报采集的过程,特别是把实地核查、调帐检查、案件调查等税收执法活动作为数据信息情报采集的重要环节,逐步使数据信息情报采集成为执法活动中的“规定动作”。要把税收服务和税收执法过程作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应用的过程,把数据信息情报应用作为开展执法管理活动的前置步骤,逐步改变数据信息情报管理与税收管理活动脱节的现象。(三)强化风险识别分析与应对处理,提高风险应对处理能力。不是所有的纳税不遵从行为都是基于故意。采取什么行动来解决已识别的风险?必须确保所有行动都建立在对不遵从行为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市局是风险识别工作的主体,必须建立风险特征库,其中收入规划核算部门主要承担行业性、区域性、分税种的宏观综合风险分析识别工作;征管部门主要承担应用内外部情报开展微观综合性风险识别工作,其他各业务部们设置专业风险分析识别岗位,有序开展专业分析识别工作。在此基础上,分局提出风险特征指标库建设的需求与建议,形成综合分析与专业分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根据风险应对等级不同,市局团队直接应对重大的、跨单位的、典型性的风险任务,据此编写风险分析和应对指南。分局应对岗位对中小企业行业风险实施应对,反馈应对成果,评价风险特征指标,其余部分可以由属地的管理员实施应对。在应对策略选择上,改变偏重通过单一纳税评估方式的做法,要综合配套运用宣传、提醒、纳税人自我修正、约谈、审计、稽查等行政指导方式或递进措施实施风险应对。在技术应用上,克服用单一税负指标进行简单比对的做法,要通过综合应用风险指标、评估模型等技术工具,提高风险应对处理能力。(四)加强风险管理的内部能力塑造,为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提供有力保障。首先要完善人力配备:将具有中高级专业等级、“三师”资格的人员以及高层级复合型人才等充实到大企业管理、行业管理以及反避税等专业化管理程度高的岗位;选拔综合业务素质较好的人员,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税源专业化人才队伍。其次要明确职责分工:市局层面,主要负责情报管理、风险识别、模板制定、监督评价与跟踪质疑等环节工作,建立行业评估参数和评估模型。分局层面,主要承担风险应对、纳税评估、所得税汇缴、分行业的税负分析等。三是规范制度保障:明确岗责体系制度,将岗位设置和工作流程与CTAIS的功能模块相对接,明确各岗位之间的操作流程和信息传递关系,实现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同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逐步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为各层级各岗位明确工作目标、科学分配任务、保障高效执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其是集理念更新、机制转变、方式进步的一个系统工程,也是目前征管改革的主要方向,总局已将其列入“十二五” 税收发展规划确定的重要纲要。它通过分工协作、提高效率来对税收风险进行管控,达到最终促进纳税遵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同时通过税收风险分析识别与差别化应对等关键环节,整合管理职能,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配置到遵从风险大的环节和纳税人群体,有利于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趋势要求和问题剖析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当今国际上通行的、最具效率的税源管理模式。目前,我们局建立了税源联动管理框架下的以“市局部分实体化+农村分局专业管事、属地管户”的层级架构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新格局,体现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一些基本思想在全系统上下逐步形成共识,工作要求也初步得到落实。但是,现在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基础不是很稳固,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专业化应对成效不明显,还有许多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为:一是“人少户多”矛盾凸显,征管效率难以提升。制定决策的核心机构与执行决策的下属科室之间以及各下属分局之间由于职能差异及衔接不畅,无法对即时的税收风险做出快捷的反应,应变时效滞后,或是体现为应对成效差,甚至敷衍了事。二是干部业务技能参差不齐。税收管理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素质高、业务熟的人员较少,“三师”及省高级人员在基层分局分布偏少且分局之间不均衡,近年来在行业管理、专业管理方面培养的“行家里手”较少,难以高质量地完成众多的管理任务。三是税源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由于征管机构设置以行政区划而不是税收征管流程为依据,导致重收入轻管理,同时日常管理上所有事项均归口于税收管理员,税收管理员对日常性的事务已经是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采集涉税信息并进行比对分析,容易在管理出现漏洞。专业化管理的方式方法有待探索,特别是对税收数据情报、大企业及重点税源、不同行业以及特殊风险类型的纳税人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四是内控机制不严,绩效考评体系不全。由于管理层次因素,科室、分局间的计划、协调和控制较为复杂,难以形成顺畅的协调机制;目前,基层税收管理员承担着信息采集、纳税辅导、纳税评估、税收监管等诸多权限,执法风险较高。同时,绩效评价与考核是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专业化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缺乏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科学评价体系,对各项专业化管理质效难以进行全面、系统的量化考核。二、建立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的组织机制全面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通过完善内部流程、职责,有步骤地稳步渗透到各项流程与各环节。其首要任务是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的认识,同时在更要在制度机制上积极实现转变和完善:1、调整完善运行架构,为创建风险管理新格局提供组织保证。实施风险管理是以原有税源管理联动机制为运行架构,通过调整完善管理职责和运行流程转型而来,目前必须明确风险管理层级,按照市局级、具体业务科室和基层分局作为三级风险防范体系,同时明确各层级、各科室和分局各岗位的职责、权力。各部门科室根据各自工作安排,增加风险考量动因,按季编制、执行风险应对规划,并进行绩效考核。2、进一步凸显团队在专业化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组织力量通过对重点风险事项的重点应对,揭示纳税人在税收遵从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加强税收管理的措施,在技术层面上指导基层开展风险应对。目前市局在专业化团队方面人员配置不到位,多为兼职,开展应对的风险事项少,对基层应对指导不足,应对成效不明显。根据风险管理要求与当前税收征管实际情况,应强化团队效应,抽调业务骨干专职从事风险应对管理工作,直接开展高风险重点税源企业、重点行业(如房地产业、涉废行业与福利企业)的风险应对,运用纳税辅导、提示提醒、纳税评定、反避税、和税务稽查等方式进行风险应对;对重点行业(如环保行业、机械产业)实施典型解剖,形成了行业评估指南,指导基层分局全面实施行业评估。要通过专业化管理团队的运作,做好税收风险应对操作模板、指南、典型案例等知识成果的收集、整理、研究、归纳工作,为基层开展风险应对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知识支撑。各分局也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本分局重点行业及重点企业的风险识别、风险应对,参照市局团队运作模式积极开展团队运作,以达到税收风险全面控管,纳税遵从度全面提升的目的。3、建立新型税收管理员模式,促进管理的专业化。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总体构架创新管理员制度,形成与管理层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相衔接的管理员职能体制。在目前划分专业化管理股和基础管理股的基础上,尝试税收管理员责任区管理与税源管理分设的双层管理构架,可在现有的科(股)中设立专职的税源管理员,主要从事税收分析与跟踪管理等风险管理工作。税源管理员要在上级税收分析的基础上,严格执行税收定期分析制度,针对不同税种、不同行业进行全面分析,寻找征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根据风险等级开展有针对性的风险指导与应对工作。其次按照中小企业行业管理的需求,组建“基础管理员+对应专业化管理应对人员”的管理模式,互通信息,既提高征管质量,又培养一批行业管理的行家里手,并可实行人员在行业之间的合理再轮换,以达到全面提高风险应对能力更好地服务征管的目的。同时对责任区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财务核算水平,明确市局级、分局级、管理股、税收管理员层级监控的对象、方式和监控的重点内容,对出现风险预警的企业要及时做好后续监管工作,督促具体应对岗位做好纳税提醒、纳税评估和稽查等应对管理工作。 三、规范运作,加强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一)在税源管理对象上实行多元化差别式分类管理。一是大企业风险管理,通常采取的应对措施有:拓展渠道采集数据,以重点企业上报数据为依托,有效采集所需数据,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比对分析,制定出行业相关指标、参数和模型,结合评估方法,实行动态监控;二是中小企业分行业风险管理应对,中小企业特点是生产经营不稳定,多数情况下不易获得第三方资料加以核实;缺乏完备的会计核算机构,存在独立于会计检查审计和现金交易控制之外的事项。应对措施是把中小企业分成不同的行业集群,分行业建立模型或是涉税指南,结合风险指标找出潜在的应对目标。同时不能忽略国际税收管理,要强化对关联股权转让的反避税调查、间接股权转让的积极应对,建立ERP系统备案制度,对实行关联交易有较大避税嫌疑的企业,加强情报交换和功能风险分析;加强审计与国际税收各环节的联动,积极开展行业联合审计。总体上要针对大企业、中小企业行业、跨国交易等纳税人类别和特定事项分类,研究总结相应的税收风险应对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分类风险应对的专业化水平。(二)提高数据情报信息采集及交换应用能力。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情报是开展风险识别的重要基础。涉税情报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内部来源,主要是纳税人报送信息、行业调查、日常管理报告、岗位人员的职业敏感反映。二是外部来源,主要是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与其它组织,即第三方提供信息,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供的工商信息;地税部门提供的税收信息;海关部门提供的进出口报关信息;电力、燃气、供水等单位提供的耗电、气、水等信息。具体操作上首先应加强与政府部门间的情报合作,逐步扩大情报信息来源并将之常态化。其次应该拓宽视野,在工作中做有心人,善于在日常征管中挖掘税收情报,盘活税收情报存量。要把税收服务和税收执法的过程作为数据信息情报采集的过程,特别是把实地核查、调帐检查、案件调查等税收执法活动作为数据信息情报采集的重要环节,逐步使数据信息情报采集成为执法活动中的“规定动作”。要把税收服务和税收执法过程作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应用的过程,把数据信息情报应用作为开展执法管理活动的前置步骤,逐步改变数据信息情报管理与税收管理活动脱节的现象。(三)强化风险识别分析与应对处理,提高风险应对处理能力。不是所有的纳税不遵从行为都是基于故意。采取什么行动来解决已识别的风险?必须确保所有行动都建立在对不遵从行为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市局是风险识别工作的主体,必须建立风险特征库,其中收入规划核算部门主要承担行业性、区域性、分税种的宏观综合风险分析识别工作;征管部门主要承担应用内外部情报开展微观综合性风险识别工作,其他各业务部们设置专业风险分析识别岗位,有序开展专业分析识别工作。在此基础上,分局提出风险特征指标库建设的需求与建议,形成综合分析与专业分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根据风险应对等级不同,市局团队直接应对重大的、跨单位的、典型性的风险任务,据此编写风险分析和应对指南。分局应对岗位对中小企业行业风险实施应对,反馈应对成果,评价风险特征指标,其余部分可以由属地的管理员实施应对。在应对策略选择上,改变偏重通过单一纳税评估方式的做法,要综合配套运用宣传、提醒、纳税人自我修正、约谈、审计、稽查等行政指导方式或递进措施实施风险应对。在技术应用上,克服用单一税负指标进行简单比对的做法,要通过综合应用风险指标、评估模型等技术工具,提高风险应对处理能力。(四)加强风险管理的内部能力塑造,为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提供有力保障。首先要完善人力配备:将具有中高级专业等级、“三师”资格的人员以及高层级复合型人才等充实到大企业管理、行业管理以及反避税等专业化管理程度高的岗位;选拔综合业务素质较好的人员,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税源专业化人才队伍。其次要明确职责分工:市局层面,主要负责情报管理、风险识别、模板制定、监督评价与跟踪质疑等环节工作,建立行业评估参数和评估模型。分局层面,主要承担风险应对、纳税评估、所得税汇缴、分行业的税负分析等。三是规范制度保障:明确岗责体系制度,将岗位设置和工作流程与CTAIS的功能模块相对接,明确各岗位之间的操作流程和信息传递关系,实现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同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逐步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为各层级各岗位明确工作目标、科学分配任务、保障高效执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7,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税源管理机构职能“缺位”。在新一论征管改革中,随着征、管、查分离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税务专管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管户”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管事”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两少一多”现象: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研究的少了,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纳税户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的多了。如申报不实,出了偷漏税问题则由稽查部门去处理。这样一来,在税源的管理上便出现了“空档”,管事与管户在相当程度上脱了节。由于征、管、查之间始终处于变动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办税大厅征收人员不再下户,就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并不能主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基层分局(所)的税收管理员对税源控管乏力,由过去的专管员下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看报表的静态管理,对辖区内的税源底数不清,户籍不明,造成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  问题二:税源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在当前税源管理过程中,单一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工作重心侧重于重点税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某些区域及工作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给一些蓄意偷逃税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传统的税源管理手段相继取消而丧失,而新的信息管理手段又未到位,基层税务干部普遍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有的被动地等待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寄希望于省局为他们提供“一步到位”的办法和手段。虽然近些年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征管业务流程微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管理系统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统计工作,对税源的状况不能运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此外,还建立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税源监控网络和管理监控机制,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传递渠道单一、滞后。  问题三: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从内部来看,征、管、查三部门、机关科(股)室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强化税源管理方面还存在工作脱节,协调配合不畅,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良性税源管理机制,适应现代税源管理的监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问题四:税源管理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困扰基层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征管力量不足,城乡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层税源少、人员多,而城区或重点税源单位税收任务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基层税源管理人员应付事务性工作繁重,很难集中精力开展税源控管,以致对纳税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同时存在部分地区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不到位,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存在任务不明、目标不清、考核不到位的问题。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参次不齐,适应现代税收征管的工作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问题五:经济出现多元化,增加了税源管理的难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来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长期并存,使纳税主体呈现多元化;混合经济、网上交易、资产重组等加剧,使征税对象呈现多元化;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多样性,使其收入来源也呈多元化,增加了纳税环节确认难度,税源监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而税务机关对这些变化的应对措施相对滞后,使税源管理工作陷于被动。  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今年,省局把税源管理作为三大重点工作之一,提得高度可见,重要性之强。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  (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全面建立税源管理体系。  按照加强管理、讲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机构,合理调整征管职能,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岗责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征、管、查三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各环节、岗位之间职责交叉或缺位,三部门应加强业务衔接,既要分工,又要协作;既要制约,又要协调,凝集征、管、查合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能。搞好征管信息系统前、后台的业务整合与衔接,加强协调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保证征管业务流程衔接紧密、运转高效。基层所为税源管理的主力军,经常深入到纳税单位进行税源调查分析,监控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税源变化情况,掌握一些非常规性的税源变化情况,特别要加强对改制企业、有偷税嫌疑的企业、漏征漏管户、新办户、停(歇)业户、注销户、非正常户等纳税人的监控工作,减少税收死角。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税收管理员,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税源进行专项检查、调查、预测、分析和控管,将税源监控置于征管之中,在征管中寻找税源、监控税源。  (二)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把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到实处。  1、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按照税源管理的需要,结合起征点提高,农村税源向城镇转移和集中的特点,整合优化税收管理员队伍,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先保证对大中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较低企业以及城区等重点税源户的监管需要,并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将管理重点放在税源流失风险较大的环节和领域,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加强税收管理员的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2、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积极探索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激励机制,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和税收管理员的能力差异分配任务,做到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  3、建立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工作平台规范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事项,自动分配任务,自动提示完成状态,变人找事为事找人,方便管理员查询各项涉税信息,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  1、加强户籍管理,夯实税源基础。充分运用税收信息化的手段,加强户籍管理,做到实有户数与系统机内户数一致。加强对纳税人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非正常户以及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等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户籍管理情况的专项清理工作,减少漏征漏管户。  2、实施分类管理。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企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和信用等级等实行税源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五项工作:即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种等“五个重点”,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制度,减少税收流失。  3、加强源头控制、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一是做到源头控制与税收分析相结合。要求每个税收管理员都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认真负责,不坐等纳税申报等资料,把室内静态分析与深入纳税户实施税源跟踪或动态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掌握税源情况,并善于从调查分析中发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在评估工作中,注重综合评估与分税种评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三是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稽查又促进分析与评估,促进完善税收政策、改进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  (四)加强稽查,整顿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以日常检查为重点,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完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7616563善日常检查管理办法,规范日常检查工作程序,提高日常检查的效能;加大稽查打击力度,整顿税收秩序。树立“重点稽查”的意识,对一些税收秩序比较混乱、征管基础比较薄弱的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税收治理,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力争做到检查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税收秩序;同时,积极开展涉税违法案件的分析、解剖和宣传曝光工作。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地方税务局台儿庄分局税源是税收的基础,税源管理是组织收入工作的中心环节。加强税源管理已成为新时期地税部门税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针对当前地税部门税源管理的现状,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强化税源管理的有效途径,以实现地税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的目的,就基层分局如何加强税源管理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税源管理职能“缺位”。在新的征管改革中,随着征、管、查分离和计算机技术的全面普及,税管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管户”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管事”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两少一多”现象: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研究的少了,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纳税户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的多了。如申报不实,出了偷漏税问题则由稽查部门去处理。这样一来,在税源的管理上便出现了“空档”,管事与管户在相当程度上脱了节。由于征、管、查之间还没有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办税大厅征收人员不再下户,以报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不能主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基层征收单位的税收管理员对税源控管乏力,由过去的专管员下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看报表的静态管理,造成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  二是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从内部来看,征、管、查三部门、机关科室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强化税源管理方面还存在工作脱节,协调配合不畅,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良性税源管理机制,适应现代税源管理的监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综合治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税源管理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困扰基层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征管力量不足,城乡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层税源少、人员多,而城区或重点税源单位税收任务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基层税源管理人员应付事务性工作繁重,很难集中精力开展税源控管,以致对纳税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同时,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不一,适应现代税收征管的工作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  (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全面建立税源管理体系。  按照加强管理、讲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机构,合理调整征管职能,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岗责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征、管、查三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各环节、岗位之间职责交叉或缺位,三部门应加强业务衔接,既要分工,又要协作;既要制约,又要协调,凝集征、管、查合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能。搞好征管信息系统前、后台的业务整合与衔接,加强协调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保证征管业务流程衔接紧密、运转高效。基层所为税源管理的主力军,经常深入到纳税单位进行税源调查分析,监控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税源变化情况,掌握一些非常规性的税源变化情况,特别要加强对改制企业、有偷税嫌疑的企业、漏征漏管户、新办户、停(歇)业户、注销户、非正常户等纳税人的监控工作,减少税收死角。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税收管理员,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税源进行专项检查、调查、预测、分析和控管,将税源监控置于征管之中,在征管中寻找税源、监控税源。  (二)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把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到实处。  1、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按照税源管理的需要,结合起征点提高,农村税源向城镇转移和集中的特点,整合优化税收管理员队伍,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先保证对大中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较低企业以及城区等重点税源户的监管需要,并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将管理重点放在税源流失风险较大的环节和领域,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加强税收管理员的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2、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积极探索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激励机制,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和税收管理员的能力差异分配任务,做到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  3、建立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工作平台规范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事项,自动分配任务,自动提示完成状态,变人找事为事找人,方便管理员查询各项涉税信息,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  1、加强户籍管理,夯实税源基础。充分运用税收信息化的手段,加强户籍管理,做到实有户数与系统机内户数一致。加强对纳税人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非正常户以及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等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户籍管理情况的专项清理工作,减少漏征漏管户。  2、实施分类管理。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企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和信用等级等实行税源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五项工作:即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种等“五个重点”,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制度,减少税收流失。  3、加强源头控制、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一是做到源头控制与税收分析相结合。要求每个税收管理员都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认真负责,不坐等纳税申报等资料,把室内静态分析与深入纳税户实施税源跟踪或动态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掌握税源情况,并善于从调查分析中发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在评估工作中,注重综合评估与分税种评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三是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稽查又促进分析与评估,促进完善税收政策、改进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  (四)加强稽查,整顿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以日常检查为重点,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完善日常检查管理办法,规范日常检查工作程序,提高日常检查的效能;加大稽查打击力度,整顿税收秩序。树立“重点稽查”的意识,对一些税收秩序比较混乱、征管基础比较薄弱的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税收治理,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力争做到检查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税收秩序;同时,积极开展涉税违法案件的分析、解剖和宣传曝光工作。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税源管理机构职能“缺位”。在新一论征管改革中,随着征、管、查分离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税务专管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管户”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管事”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两少一多”现象: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研究的少了,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纳税户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的多了。如申报不实,出了偷漏税问题则由稽查部门去处理。这样一来,在税源的管理上便出现了“空档”,管事与管户在相当程度上脱了节。由于征、管、查之间始终处于变动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办税大厅征收人员不再下户,就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并不能主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基层分局(所)的税收管理员对税源控管乏力,由过去的专管员下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看报表的静态管理,对辖区内的税源底数不清,户籍不明,造成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  问题二:税源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在当前税源管理过程中,单一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工作重心侧重于重点税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某些区域及工作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给一些蓄意偷逃税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传统的税源管理手段相继取消而丧失,而新的信息管理手段又未到位,基层税务干部普遍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有的被动地等待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寄希望于省局为他们提供“一步到位”的办法和手段。虽然近些年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征管业务流程微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管理系统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统计工作,对税源的状况不能运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此外,还建立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税源监控网络和管理监控机制,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传递渠道单一、滞后。  问题三: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从内部来看,征、管、查三部门、机关科(股)室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强化税源管理方面还存在工作脱节,协调配合不畅,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良性税源管理机制,适应现代税源管理的监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问题四:税源管理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困扰基层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征管力量不足,城乡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层税源少、人员多,而城区或重点税源单位税收任务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基层税源管理人员应付事务性工作繁重,很难集中精力开展税源控管,以致对纳税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同时存在部分地区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不到位,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存在任务不明、目标不清、考核不到位的问题。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参次不齐,适应现代税收征管的工作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问题五:经济出现多元化,增加了税源管理的难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来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长期并存,使纳税主体呈现多元化;混合经济、网上交易、资产重组等加剧,使征税对象呈现多元化;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多样性,使其收入来源也呈多元化,增加了纳税环节确认难度,税源监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而税务机关对这些变化的应对措施相对滞后,使税源管理工作陷于被动。  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今年,省局把税源管理作为三大重点工作之一,提得高度可见,重要性之强。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  (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全面建立税源管理体系。  按照加强管理、讲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机构,合理调整征管职能,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岗责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征、管、查三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各环节、岗位之间职责交叉或缺位,三部门应加强业务衔接,既要分工,又要协作;既要制约,又要协调,凝集征、管、查合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能。搞好征管信息系统前、后台的业务整合与衔接,加强协调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保证征管业务流程衔接紧密、运转高效。基层所为税源管理的主力军,经常深入到纳税单位进行税源调查分析,监控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税源变化情况,掌握一些非常规性的税源变化情况,特别要加强对改制企业、有偷税嫌疑的企业、漏征漏管户、新办户、停(歇)业户、注销户、非正常户等纳税人的监控工作,减少税收死角。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税收管理员,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税源进行专项检查、调查、预测、分析和控管,将税源监控置于征管之中,在征管中寻找税源、监控税源。  (二)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把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到实处。  1、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按照税源管理的需要,结合起征点提高,农村税源向城镇转移和集中的特点,整合优化税收管理员队伍,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先保证对大中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较低企业以及城区等重点税源户的监管需要,并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将管理重点放在税源流失风险较大的环节和领域,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加强税收管理员的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2、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积极探索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激励机制,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和税收管理员的能力差异分配任务,做到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  3、建立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工作平台规范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事项,自动分配任务,自动提示完成状态,变人找事为事找人,方便管理员查询各项涉税信息,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  1、加强户籍管理,夯实税源基础。充分运用税收信息化的手段,加强户籍管理,做到实有户数与系统机内户数一致。加强对纳税人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非正常户以及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等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户籍管理情况的专项清理工作,减少漏征漏管户。  2、实施分类管理。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企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和信用等级等实行税源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五项工作:即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种等“五个重点”,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制度,减少税收流失。  3、加强源头控制、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一是做到源头控制与税收分析相结合。要求每个税收管理员都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认真负责,不坐等纳税申报等资料,把室内静态分析与深入纳税户实施税源跟踪或动态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掌握税源情况,并善于从调查分析中发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在评估工作中,注重综合评估与分税种评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三是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稽查又促进分析与评估,促进完善税收政策、改进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  (四)加强稽查,整顿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以日常检查为重点,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完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7616563善日常检查管理办法,规范日常检查工作程序,提高日常检查的效能;加大稽查打击力度,整顿税收秩序。树立“重点稽查”的意识,对一些税收秩序比较混乱、征管基础比较薄弱的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税收治理,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力争做到检查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税收秩序;同时,积极开展涉税违法案件的分析、解剖和宣传曝光工作。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地方税务局台儿庄分局税源是税收的基础,税源管理是组织收入工作的中心环节。加强税源管理已成为新时期地税部门税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针对当前地税部门税源管理的现状,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强化税源管理的有效途径,以实现地税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的目的,就基层分局如何加强税源管理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税源管理职能“缺位”。在新的征管改革中,随着征、管、查分离和计算机技术的全面普及,税管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管户”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管事”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两少一多”现象: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研究的少了,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纳税户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的多了。如申报不实,出了偷漏税问题则由稽查部门去处理。这样一来,在税源的管理上便出现了“空档”,管事与管户在相当程度上脱了节。由于征、管、查之间还没有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办税大厅征收人员不再下户,以报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不能主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基层征收单位的税收管理员对税源控管乏力,由过去的专管员下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看报表的静态管理,造成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  二是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从内部来看,征、管、查三部门、机关科室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强化税源管理方面还存在工作脱节,协调配合不畅,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良性税源管理机制,适应现代税源管理的监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综合治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税源管理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困扰基层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征管力量不足,城乡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层税源少、人员多,而城区或重点税源单位税收任务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基层税源管理人员应付事务性工作繁重,很难集中精力开展税源控管,以致对纳税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同时,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不一,适应现代税收征管的工作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  (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全面建立税源管理体系。  按照加强管理、讲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机构,合理调整征管职能,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岗责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征、管、查三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各环节、岗位之间职责交叉或缺位,三部门应加强业务衔接,既要分工,又要协作;既要制约,又要协调,凝集征、管、查合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能。搞好征管信息系统前、后台的业务整合与衔接,加强协调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保证征管业务流程衔接紧密、运转高效。基层所为税源管理的主力军,经常深入到纳税单位进行税源调查分析,监控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税源变化情况,掌握一些非常规性的税源变化情况,特别要加强对改制企业、有偷税嫌疑的企业、漏征漏管户、新办户、停(歇)业户、注销户、非正常户等纳税人的监控工作,减少税收死角。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税收管理员,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税源进行专项检查、调查、预测、分析和控管,将税源监控置于征管之中,在征管中寻找税源、监控税源。  (二)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把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到实处。  1、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按照税源管理的需要,结合起征点提高,农村税源向城镇转移和集中的特点,整合优化税收管理员队伍,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先保证对大中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较低企业以及城区等重点税源户的监管需要,并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将管理重点放在税源流失风险较大的环节和领域,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加强税收管理员的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2、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积极探索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激励机制,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和税收管理员的能力差异分配任务,做到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  3、建立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工作平台规范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事项,自动分配任务,自动提示完成状态,变人找事为事找人,方便管理员查询各项涉税信息,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  1、加强户籍管理,夯实税源基础。充分运用税收信息化的手段,加强户籍管理,做到实有户数与系统机内户数一致。加强对纳税人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非正常户以及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等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户籍管理情况的专项清理工作,减少漏征漏管户。  2、实施分类管理。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企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和信用等级等实行税源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五项工作:即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种等“五个重点”,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制度,减少税收流失。  3、加强源头控制、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一是做到源头控制与税收分析相结合。要求每个税收管理员都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认真负责,不坐等纳税申报等资料,把室内静态分析与深入纳税户实施税源跟踪或动态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掌握税源情况,并善于从调查分析中发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在评估工作中,注重综合评估与分税种评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三是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稽查又促进分析与评估,促进完善税收政策、改进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  (四)加强稽查,整顿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以日常检查为重点,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完善日常检查管理办法,规范日常检查工作程序,提高日常检查的效能;加大稽查打击力度,整顿税收秩序。树立“重点稽查”的意识,对一些税收秩序比较混乱、征管基础比较薄弱的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税收治理,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力争做到检查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税收秩序;同时,积极开展涉税违法案件的分析、解剖和宣传曝光工作。

文章TAG:如何加强各税种的管理如何  何加强  加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