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货币政策工具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常规工具①存款准备金制度②再贴现政策③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 “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选择工具①消费者信用控制;货币政策工具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③不动产信用控制;④优惠利率;⑤特种存款补充工具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新工具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所谓常备借贷便利就是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银行申请授信额度的一种更加直接的融资方式。由于常备借贷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一对一”的模式,因此,这种货币操作方式更像是定制化融资和结构化融资。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那些传统 的、经常运用的、能对整体经济运行发生影响 的工具。如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分开市场业 务。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各金融机构 的再贴现率的升降,来调节信贷规模与数量。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新赋予的 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和其他金 融机构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来降低 或增加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 从而达到收缩或扩充社会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公开市场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 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扩大或收缩信用,调节货币 供应量。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指那些只起到 加强或改进货币政策对特殊领域作用的工具。 它包括优惠利率、证券保证金管理、消费者信 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预交输人保证金, 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控制等。①优惠利 率:是指中央银行根据某一时期国家经济发展 的重点,对与国民经济关系重大的部门、行业 等制订并实行较低的贴现利率或放款利率。优 惠利率大都在不发达国家运用。②证券保证金 管理。是指为防止证券投机,中央银行对证券 市场实行信用管理,规定购买证券要缴纳的保 证金比率。保证金比率是指证券购买者在购买 证券时必须支付现款的比率。③消费信用管 理。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 费品的销售融资所予以的控制。①不动产信用 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就一般商业银行对客户购 房贷款的额度和分期付款等规定的限制性措 施。⑤预缴输人保证金。是指要求进口商必须 将其进口所需资金的一部分,在指定期限内存 人中央银行。⑥直接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基于 质与量的信用管制目的,依据有关法令对商业 银行创造的各种直接干预措施的总称,包括贷 款总额上限控制、有选择的信贷控制和利率上 限控制。⑦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及一 般信用控制以外的各种控制方法。主要有道义 劝说(亦称“窗口指导”)、公开宣传、君子协 定等。 3.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尖银行 以行政命令方式,直接对商业银行及其他接受 存款金融机构进行管理控制。

什么是货币政策工具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2,什么是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货币中性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货币非中性是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引起实际利率和产出水平等实际经济变量的调整和改变。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就是看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一般价格水平和实际利率及产出水平的影响差异。如果货币供给变化只是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一定量的货币供应增加(减少)只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下降),那么货币就是中性的;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引起实际利率和产出水平等实际经济变量的调整和改变,那么货币是非中性的。扩展资料:相关背景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货币在其中调节作用的显现,货币中性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作用也不断下降,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将利率分为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其中货币利率是现行的市场借贷利率,而自然利率是指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当货币数量增加时,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企业家因此会扩大生产,增加产出。而随着收入增加、支出增加和物价上涨,就出现了积累性的经济扩张过程。魏克塞尔认为政府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货币政策,以使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相一致,从而消除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有关货币中性的问题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量的增减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而不会带动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货币是中性的。魏克塞尔首先对货币中性的问题提出质疑,他认为货币只有在银行利率和自然利率相等时才是中性的,否则经济就会发生累积性扩张或者收缩,货币就不是中性的。哈耶克则认为货币只有在影响一般价格水平,而不影响相对价格水平的情况下才是中性的,否则也会影响经济运行,货币就是非中性的。根据这样的标准,凯恩斯理论中的货币是非中性的,因为货币供给和需求对实际收入是在充分就业水平,还是非充分就业水平的决定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分析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货币存量的变动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同方向、同比例地变动。这就是说,帕廷金用与古典数量论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与古典学派相同的货币中性的结论。但是,帕廷金的分析突出了古典数量说没有展开的货币影响经济的过程分析,而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影响了实际经济的运行,因此是非中性的。真正指出货币对经济的巨大作用的人是凯恩斯。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文中指出,“古典”学派所谓充分就业的均衡只是一个特例,通常情况总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消费需求十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消费倾向,而投资需求取决于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要增加投资和消费,就必须降低利率,而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关系。因此,在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看来,货币的作用是巨大的,货币是非中性的,国家应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克服经济危机和萧条。凯恩斯认为,价格和工资缺乏弹性,经济不存在一个自动矫正机制,经济就可能出现非充分就业下的均衡,但这种均衡低于充分就业下的潜在产出均衡水平。因此,只要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那么总需求的扩大就会使产出增加,影响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因此,凯恩斯主张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总需求,以此消除失业和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增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中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非中性
货币中性是货币数量论一个基本命题的简述,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总体来看,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而货币是中性的。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就是看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一般价格水平和实际利率及产出水平的影响差异。如果货币供给变化只是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一定量的货币供应增加(减少)只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下降),那么货币就是中性的;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引起实际利率和产出水平等实际经济变量的调整和改变,那么货币是非中性的。扩展资料:货币的中性和非中性问题,或者说货币政策有效性与无效性问题,就其实质而言,主要是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否影响实际产出、收入和就业量的问题。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否影响实际产出、收入和就业量。首先,取决于是否存在社会经济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一基础,如果人们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及其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利率等传导中介指标的变动漠不关心,货币政策的运作必将收效甚微。其次,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经济上和法律上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生产者可以根据获得的信息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消费者可以在可支配收入范围之内依自己的意愿进行消费,这时中央银行才能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影响商品的成本和价格,进而达到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目的。此外,中央银行相对于政府必须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这样,中央银行才能相对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影响实际产出的目标的实现。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货币非中性
货币中性是指货币对实体经济不产生影响,产出不会变化,只会导致物价水平的变动。非中性意味着货币的增发会对刺激实体经济增长,产出会增加。现在比较多数学者赞成货币短期非中性,长期趋于中性的观点
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就是看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一般价格水平和实际利率及产出水平的影响差异。货币中性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引起实际利率和产出水平等实际经济变量的调整和改变,那么货币是非中性的。扩展资料: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适用性货币的中性和非中性问题,或者说货币政策有效性与无效性问题,就其实质而言,主要是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否影响实际产出、收入和就业量的问题。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否影响实际产出、收入和就业量,首先,取决于是否存在社会经济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一基础,如果人们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及其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利率等传导中介指标的变动漠不关心,货币政策的运作必将收效甚微。其次,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经济上和法律上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生产者可以根据获得的信息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消费者可以在可支配收入范围之内依自己的意愿进行消费,这时中央银行才能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影响商品的成本和价格,进而达到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目的。此外,中央银行相对于政府必须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这样,中央银行才能相对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影响实际产出的目标的实现。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货币中性理论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货币非中性
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就是看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一般价格水平和实际利率及产出水平的影响差异。货币中性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引起实际利率和产出水平等实际经济变量的调整和改变,那么货币是非中性的。扩展资料: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适用性货币的中性和非中性问题,或者说货币政策有效性与无效性问题,就其实质而言,主要是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否影响实际产出、收入和就业量的问题。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否影响实际产出、收入和就业量,首先,取决于是否存在社会经济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一基础,如果人们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及其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利率等传导中介指标的变动漠不关心,货币政策的运作必将收效甚微。其次,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经济上和法律上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生产者可以根据获得的信息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消费者可以在可支配收入范围之内依自己的意愿进行消费,这时中央银行才能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影响商品的成本和价格,进而达到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目的。此外,中央银行相对于政府必须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这样,中央银行才能相对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影响实际产出的目标的实现。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货币中性理论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货币非中性
你好朋友,货币中性是货币数量论一个基本命题的简述,货币中性论认为货币对实体经济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只影响经济中的价格水平,而不会影响实际的产出水平。也就是说该理论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货币政策部能够刺激经济的增长,与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相对立,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也存在他的不足之处,对于经济的长期增长来说货币政策是不能够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任何作用的,因为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制度的完善,资源,技术的改进等等都是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然而对于经济的短期增长其实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刺激经济增长或是防止经济过热的效果的,如08年我国为了挽救经济实施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使得中国的经济快速的回复到现在的水平状态,货币中性时期也就是当货币政策不能够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时候,一般在经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的时候就是属于货币中性的时期了,意思就是说不管央行向市场投放多少货币都会被人民所接收,然而当时的利率已经低得不能够再低,由于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不看好人民宁愿手中持有货币也不愿意拿去投资,于是货币政策就起不到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货币政策也就无效了,这时就是货币中性了,就好比80年代的日本当时也有过流动性陷阱的情况,希望我的回答能令你满意,希望采纳谢谢

什么是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文章TAG:什么是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什么是货币政策工具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