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清楚提高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标准化,而物联网偏偏很难提高效率,因为物联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不同领域需求差异大,导致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技术实现复杂,难以快速大规模落地。降本、增效;区块链拥抱物联网也是这样,事情似乎开始向着不可描述的方向发展了.....物联网落地,坑多路长物联网从提出开始就被寄予厚望,可惜,这一路走过来真的是千沟万壑,一步一个坎。

1、农业物联网为什么不接地气?

农业物联网为什么不接地气

在这里,着重回答下农业物联网传感器价格高的问题。利益相关,结合自身回答这个问题,便宜的东西(如花花草草传感器),解决不了问题。贵的东西能解决问题,但是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成本去转化研究,因为不仅要保证它能用,还要保证它好用(数据精准、稳定、连续、实时、可靠等),一个传感器的研发意味着需要投资特别大,而且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市场。

多少人或企业愿意在没有市场收益的情况下去投入?一款田间传感器研发成本大概是300万起,第一代研发出来还需要培育潜在客户,潜在客户还需要应用至少1~3个生育期才会知道传感器稳定与否。那么第二代还需要改进,每改进一次的成本大约50~200万不等,这还没有到量产阶段。再匹配不同场景(天南地北)去测试,需要大量的工程师去验证,这部分的费用是另外算的,

每一代测试都需要50~100万。如果公司只投入一个参数的物联网设备研发,那么就需要在该设备中盈利,假设400万的成本费用,一年1000台,那么该产品需要4万一台才可以收回成本,问题来了,能卖出去多少呢?都是谁用呢?单纯硬件成本并不高。主要来自于研发、市场体量小、应用认知提升、测试反馈等等这些看不到的环节,

多说几点:2010~2015,全国先后建成了不计其数的农业物联网示范项目,以大屏幕、系统平台(软件展示)、田间基础设施(现有的气象站、宣传牌、插针式墒情设备为主)来体现;由于都没有清晰的认知,基本上建成后都是为了项目验收而做,极少产生很好的生产指导意义。很多比较务实的主体就意识到:咦,数据呢?数据如何用呢?生产单位从经验种植转移到数据种植了吗?原来,我们现阶段,没有匹配性的研发物联网终端设备,可被监测参数就那么多(降雨量、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盐分、PH….),但是根据生产环境的不同需要各自匹配其工况环境,

拿土壤水分来说,研究作物需水规律是可以帮助生产提升的。那就意味着,需要同一个位置、多个深度(10cm一层)连续24小时,覆盖整个生育期的监测,才可以逐步掌握有效降雨量、土壤入渗速率(砂土与壤土的水分入渗速率不同,所以灌溉时的灌溉量及灌溉时间就需要做匹配),而且还需要知道作物实际吸水根系随作物生育期不同的动态分布;才可以知道作物的耗水量、耗水规律,也就知道了需要给它储备的的水量等等可量化的指标,

这单单是一个土壤水分哦,还有很多参数依然是按照现有的结构、方式、原理进行开发生产,但是未来的农业种植需求是需要替代经验的,因此那些可被测量的参数都需要在不同程度做重新研发。其次,从物联网技术的行业深度应用来说,比如:机械加工需要物联网,如加工过程需要知道生产线上实时温度的变化,来控制生产质量。那直接安装一个温度传感器就可以解决问题,

温度传感器加上通讯存储就是一个基本的物联网终端,那如何用呢?当温度大于80℃时,系统平台会发出警报,然后人去解决问题。那问题来了:如何定义物联网观测的要素是一个问题,如何根据需要准确设置这个阈值又是一个行业深度的事情!看似简单的事情,实际上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深扎到不同的应用场景里去研究,欢迎大家点击右上角关注我。

2、物联网是传销吗?

物联网是传销吗

来源/视觉中国人们都被看似未来“万物互联”的广告忽悠了,早上上班出门,家中的机器人就开始自动打扫卫生;晚上下班回家,空调自动开启调整温度,热水器也开始正常加热,“万物互联”的生活似乎特别美好。但问题是这样的生活真的能顺利实现吗?我们距离智能生活的时代究竟还有多远?面对众人如狼似虎的眼神,物联网顺手拽上区块链,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文章TAG:联网  传销  投资  为什么不投资物联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