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服从于个人理想奋斗的方向。几百年后的1680年,中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人工成本只有英国的1/3,大量的妇女在家中就完成了织布、纺纱,这就是工业人口数量与工业固定资产适配的结果,人均工业产值在5万欧元,百姓们的生活是最舒服的,那些常说“人口红利消失,鼓励生育”的专家们没有看到,所谓的“人口红利”其实是生产线的牺牲品。
1、你的理想是什么?
谢谢邀答。人生真正的理想是什么?这个问题应好答,很简单,就是你这一生想做的事,过去做过的,现在正在做的,都是你想做而且尽更大能力去做好。从大的方面去想,你可能想成为一个科学家,为祖国科技事业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或你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为培养更多的学生为国家服务等等,从小的方面说,工作就业,男婚女嫁,维护好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去努力挣钱,给家庭带来更多的福到等等。
这些都是服从于个人理想奋斗的方向,个人理想往往从小就有向往,有"决定"了,但要实现真正的理想,会有偏差,甚至无奈。但这都不要紧,真正的理想未能实现,丝毫不能阻止你人生前进的步伐,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理想,拿不了枪,就拿镐,当不了科学家,就做实干家,总之,理想无所谓真正不真正,心中有目标,只要肯登攀!(简论),
2、中国理想的人口规模是多少?
中国人口的理想规模是7亿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遍观点认为,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人口多了国家实在养不起了,于是我们开始实施计划生育,然而近几年,随着出生率的下降,我们发现车间招不到人了,于是又开始呼吁,放开生育管制,鼓励生育。仅仅过了几十年,却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我们该相信哪一种呢?今天如果你说限制人口,肯定会招来一众批评声,很显然,鼓励生育是主旋律,
可是我们仔细思考下,人口减少真的是坏事吗?如果人口减少真的是坏事,那么当初又为何获得一致性认同呢?当初为何要限制人口?最早开始大规模讨论限制人口的是在1955年7月份,马寅初提交了一份《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的报告,报告中提到,从1953年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我国人口年增长率是20%,也就是说到了2000年,人口将迅速突破26亿,由于人多地少,中国将会面临吃不上饭的危险。
当时国内人口突破6亿人,人均耕地面积不及3亩,要知道当时亩产只有239公斤,到了1996年才突破400公斤,按照《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进行推算,1950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耗量是250公斤,到了2000年,接近500公斤,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粮食会面临不够吃的问题。这就是产生人口焦虑的主要原因,后来胡宝生、宋健、田雪原等专家认为,我们国家的人口最好控制在7亿左右,田雪原在1981年给出了一个公式,即:工业劳动人数=工业固定资产/工业技术装备程度,
按照当时工业发展速度,到2080年人口最好都不要超过7个亿,否则就会导致很多人没有工作,工业也发展不上去。当然田雪原的论证过程是有问题的,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工业固定投资年平均增速为19.6,远超过他在1981年时候的假设5.5%-6%,虽然论证过程有问题,但是他的理论模型是没有问题的,那就是工业劳动人口数量与工业固定资产成正比的。
我们现在去看德国,他们产业工人的待遇与我们国家有天壤之别,如果你现在去德国大众车间工作,薪水在5000欧元以上,大概是3.8万元/月,而且每年只工作187天,除了双休日之、法定假期之外,还有一个多月的带薪假期。德国人口约八千多万,其中有超过1/3从事工业生产制造业,大部分人从事汽车制造、机械生产、电子产品生产等,另外采矿、木材、畜牧也解决了大部分的就业,所以在德国没有出现国内这种严重的“内卷”,大家一拥而上去考公务员,
这就是工业人口数量与工业固定资产适配的结果,人均工业产值在5万欧元,百姓们的生活是最舒服的。而那些常说“人口红利消失,鼓励生育”的专家们没有看到,所谓的“人口红利”其实是生产线的牺牲品,过去由于“人口红利”,工业企业毫不在乎招人问题,只要招聘广告贴在门口,就会有大批年轻人过来应聘,几年前,我去东莞,看到一则招聘保安的广告:退伍军人、高中学历、会打篮球、180cm...我十分好奇,进去一看有上百名应聘这一职位。
文章TAG:中国人的理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