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G101中易扰动的钢筋 是怎么分辨的

11G101中易扰动的钢筋 是怎么分辨的答:见《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GB50010-2010 8.3.2条文说明:施工扰动(例如滑模施工或其他施工期依托钢筋承载的情况)对钢筋锚固作用的不利影响,反映为施工扰动的影响。修正系数与原规范数值相当,取1.10。
看《混规》8.3.2 条文说明:施工扰动(例如滑模施工或其他施工期依托钢筋承载的情况)对钢筋锚固作用的不利影响,反映为施工扰动的影响。通常包括板负筋、梁箍筋、楼梯筋、小梁的主筋、悬挑构件钢筋等。

11G101中易扰动的钢筋 是怎么分辨的

2,钢筋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易受扰动是指什么情况

指对地基土的结构原状进行的人为破坏。被扰动的土基工程性质会有所改变,不利于地基基础施工质量的保证。当在混凝土凝固过程中受力钢筋易受扰动时(如滑模施工),其最小搭接长度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1.1取用;对末端采用机械锚固措施的带肋钢筋,其最小搭接长度可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0。7 取用;当带肋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搭接钢筋直径的3倍且配有箍筋时,其最小搭接长度可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0.8取用。扩展资料钢筋搭接焊接头或帮条焊接头的焊缝厚度h应不小于0.3倍主筋直径;焊缝宽度b不应小于0.7倍主筋直径。对于直径大于等于10mm的热轧钢筋,其接头采用搭接,帮条电弧焊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焊接接头当设计有要求时应采用双面焊缝,无特殊要求时一般可采用单面焊缝。对于Ⅰ级钢筋的搭接焊或帮条焊的焊缝总长度应不小于8d;对于Ⅱ、Ⅲ级钢筋,其搭接焊或帮条焊的焊缝总长度应不小于10d,帮条焊时接头两边的焊缝长度应相等。2、帮条的总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列要求:当主筋为Ⅰ级钢筋时,不应小于主筋截面面积的1.2倍;当主筋为Ⅱ、Ⅲ级钢筋时,不应小于主筋截面面积的1.5倍。为了便于施焊和使帮条与主筋的中心线在同一平面上。帮条宜采用与主筋同钢号,同直径的钢筋制成,如帮条与主筋级别不同时,应按设计强度进行换算。帮条的长度应满足相应的焊缝要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ζ (ζ(Zeta))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扰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钢筋搭接
易受扰动的钢筋要具体分析,地下室大底板与立强板的插筋部位,正常施工,是未受扰动的,如果打完大底板,就急于往里面运模板等,那么这些钢筋就会被扰动,所以我们经常遭遇到临时出入口处,在地下室外墙根部渗水的实例,就是钢筋被强烈被扰动的结果。头天晚上打好混凝土梁板,天还没亮,就已经讲柱钢筋等重物吊运到楼面,这个卸点的着力的一刹那间,楼板钢筋被强烈扰动,卸点楼板开裂也是屡见不鲜。  混凝土施工的要求:1. 混凝土宜采用内壁平整光滑,不吸水,不渗漏的运输设备进行运输。当长距离运输混凝土时,宜采用搅拌车运输;近距离运输混凝土时,宜采用混凝土泵、混凝土料斗或皮带运输。在装运混凝土前,应认真检查运输设备内是否存留有积水,或内壁粘附的混凝土是否清除干净。每天工作后或浇筑中断30 min及以上时间再行搅拌混凝土时,必须再次清洗搅拌筒。2. 混凝土运输设备的运输能力应适应混凝土凝结速度和浇筑速度的需要,保证浇筑过程连续进行。运输过程中,应确保混凝土不发生离析、漏浆、严重泌水及坍落度损失过多等现象,运至浇筑地点的混凝土应仍保持均匀和规定的坍落度。当运至现场的混凝土发生离析现象时,应在浇筑前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搅拌,但不得再次加水。3. 采用机动车运输混凝土时,运输道路、车道板或行车轨道等设备应平顺、牢固。
没好好学规范,《混规》8.3.2 条文说明:施工扰动(例如滑模施工或其他施工期依托钢筋承载的情况)对钢筋锚固作用的不利影响,反映为施工扰动的影响。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易受扰动是指滑模施工或其他施工依托钢筋承载时的钢筋
通俗点讲 施工中都是先绑扎 焊接 摆放好钢筋再浇筑混凝土 混凝土在浇筑过程 因自身重力 振捣等原因使钢筋产生了位移或是变形 即所谓的扰动

钢筋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易受扰动是指什么情况

3,高数的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是什么

无穷小量是数学分析中的一个概念,在经典的微积分或数学分析中,无穷小量通常以函数、序列等形式出现。无穷小量即以数0为极限的变量,无限接近于0。确切地说,当自变量x无限接近x0(或x的绝对值无限增大)时,函数值f(x)与0无限接近,即f(x)0(或f(x)=0),则称f(x)为当xx0(或x∞)时的无穷小量。特别要指出的是,切不可把很小的数与无穷小量混为一谈。无穷大量简称“无穷大”。绝对值无限增大的变量。对于数列{an},当n∞时,|an|也无限增大,即是无穷大量,记作limn∞an=∞。函数f(x)的无穷大量有两种情况,即limxx0f(x)=∞和limx∞f(x)=∞。
(1)变量有极限,只能说明局部有界。错(2)无穷小量的倒数为无穷大量,前提是此无穷小量不是零,题目中已说明非零。正确(3)这是无穷小量的一个重要性质哦。正确。(4)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相乘,其实转化一下就是无穷小量比无穷小量,即0/0型的极限,这是未定式的一种,一般用洛必达法则来做,之所以叫未定式,就是因为极限不确定,有多种可能性。正确。
无穷大量[wú qióng dà liàng]若自变量x无限接近x0(或|x|无限增大)时,函数值|f(x)|无限增大,则称f(x)为xx0(或x∞)时的无穷大量。例如f(x)=1/(x-1)^2是当x1时的无穷大量,f(n)=n^2是当n∞时的无穷大量。无穷大量的倒数是无穷小量。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无论多么大的常数都不是无穷大量。中文名无穷大量外文名Infinity性质数学倒数无穷小量量子电动力学现代物理理论探索中,量子场论的创建首先是由狄拉克在1927年写下电子的相对论方程开始的。在他的框架中,电磁场是无穷维振动的迭加,每一维振动的能量取一系列分立的数值,使其量子化,而振动中被缴发时能级态的上下跃迁,就对应着光子的产生与湮灭。1928年约当和维格纳引入了电子场的概念,给出了狄拉克的电子相对论量子力学方程的全新解释,并仿照狄拉克的电磁场量子化方式,建立了电子场的量子化理论,称量子电动力学,一般用“QED”表示。该理论于1929年受到了海森堡和泡利的进一步研究。在QED中:电磁场是矢量场,其量子φ是自旋为1的光子,为玻色子,反粒子就是它自己;而电子场ψ是旋量场,其量子则是自旋为1/2的电子,为费米子,它的反粒子是正电子;ψ是以电流的形式与φ相耦合的,而φ则具有定域规范对称性,可以用U(1)群描述;ψ激发时能态的上下跃迁,就对应着正负电子对的产生与湮灭。由于QED有上述简单约定,就可以描述包括粒子产生和湮灭在内的多粒子系统,能够与实验高度一致,因此它便被现代物理学普遍接受,并把同样的手段和方法类推到了弱电作用的统一及强相互作用,构建出了众人称颂的规范理论的标准模型。(一)QED中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被规定为是电流之间通过电磁场φ为媒介发生的耦合,由于理论家们并能直接求解相互作用方程,只能求解自由场方程,因此在具体求解相互作用方程时,就把相互作用看成一种对自由场的微弱的扰动,把与实验相关的散射截面和衰变宽度等物理量表示成是相互作用强度α的幂级数,由于α=1/137很小,所以就可以逐级求出它的近似解。这种方法称之为微扰论。这是一种求解电子相互作用方程的有效的近似方法。微扰论的所有最低级近似计算都很简单,而且与当时的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但是如果把精度再提高一级,上述构想就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1930年,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计算了电子与
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的关系(老黄学高数第112讲)

高数的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是什么

4,什么是撒切尔效应

撒切尔效应,也叫撒切尔错觉。是这样一种现象:在倒着的脸上的一些局部特征的变化很难被人发现,而这样的变化如果发生在正立的脸上则非常明显。名字来源于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她的脸据称最具有这样的特征。这是由彼得·汤普森首先提出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撒切尔效应,也叫撒切尔错觉,是这样一种现象:在倒着的脸上的一些局部特征的变化很难被人发现,而这样的变化如果发生在正立的脸上则非常明显。名字来源于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她的脸据称最具有这样的特征。这是由彼得·汤普森首先提出的。扩展资料:这样的错觉是由人类天生的面部识别机制决定的。我们常听说某某人在哪里“我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一眼”可能不到一秒钟。我们在观察别人面部时。是一张脸作为整体来看待的,而不是简单地记忆每个器官的具体特征。当然,如果某个人面部某个构造很特殊,譬如长长的鹰钩鼻,也容易单独处理。 面部识别的“整体观”必然导致对倒立图像的不敏感,因为脸的整体结构完全颠倒了,这种现象也被称为面部倒置效应,在研究其他灵长类动物面部识别机制时经常用到。 面部倒置能难倒普通人,而人面失认症患者就不存在多大困难。人面失认症由脑部特定区域的损伤导致,也有人说普通的人群中有超过2%的人不同程度地患有此症。他们看人时不存在整体概念,而是把若干具体特征结合起来“分析”。 科学实验: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足立几磨等人以恒河猴为研究对象,他们让4只雄性恒河猴观察某些猴子的面部照片,连续观察10次后,它们便逐渐丧失兴趣,最后只花3秒钟左右简单瞄一眼照片。研究人员接着把照片颠倒,又把照片中的眼睛和嘴颠倒,做出一些新照片让恒河猴观看,结果恒河猴没有表现出兴趣,就好像什么变化都没发生似的。但如果不把照片颠倒,只把照片中的眼睛和嘴颠倒,恒河猴就会对照片再次产生兴趣,它们盯着照片看的时间约有6秒。研究人员认为,注视时间延长表明恒河猴发现了照片中的变化。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撒切尔效应
“撒切尔效应”又称“面孔倒置效应”,这个的有趣的效应是1969年由罗伯特?殷(Robert Yin)在实验中首次发现的,即把所有类型的客体旋转180度呈倒置后,人们对这种图像的加工能力比他们正立的时候均有所下降,而面孔加工受到倒置效应的影响程度比其他类型的图像更加严重,因此称为“面孔倒置效应”。后来许多研究也都发现,人们对倒置刺激比正立刺激的反应更慢,正确率也更低。在撒切尔效应里,当面孔倒置后,我们还能认出是撒切尔夫人的脸,但是我们却发现不了眼睛和嘴都是正立的,这就说明我们加工面孔时首先是快速的整体加工。
撒切尔效应,也叫撒切尔错觉,是这样一种现象:在倒着的脸上的一些局部特征的变化很难被人发现,而这样的变化如果发生在正立的脸上则非常明显。名字来源于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她的脸据称最具有这样的特征。这是由彼得·汤普森首先提出的。猴子具有与人一样的面部识别能力,能根据眼和嘴等特征来识别同伴,一旦这些特征发生变化,它们立即能发现其中的不同,但把同伴的面部照片倒立,它们就感觉不到异样。猴子和人的这个共同特性,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撒切尔效应”,这是根据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命名的,因为撒切尔夫人面部的这一特征比较典型。猴子也是人类以外第一个被发现具有“撒切尔效应”的灵长类动物。扩展资料:科学实验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足立几磨等人以恒河猴为研究对象,他们让4只雄性恒河猴观察某些猴子的面部照片,连续观察10次后,它们便逐渐丧失兴趣,最后只花3秒钟左右简单瞄一眼照片。研究人员接着把照片颠倒,又把照片中的眼睛和嘴颠倒,做出一些新照片让恒河猴观看,结果恒河猴没有表现出兴趣,就好像什么变化都没发生似的。但如果不把照片颠倒,只把照片中的眼睛和嘴颠倒,恒河猴就会对照片再次产生兴趣,它们盯着照片看的时间约有6秒。研究人员认为,注视时间延长表明恒河猴发现了照片中的变化。研究人员在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说,这是人们首次发现人类以外的灵长类动物具有“撒切尔效应”,3000万年前人和恒河猴的共同祖先可能就具有了这种能力。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撒切尔效应

5,双缝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双缝实验 让我们考虑这一“原型的”量子力学实验。一束电子或光或其他种类的“粒子--波”通过双窄缝射到后面的屏幕去。为了确定起见,我们用光做实验。按照通常的命名法,光量子称为“光子”。光作为粒子(亦即光子)的呈现最清楚地发生在屏幕上。光以分立的定域性的能量单位到达那里,这能量按照普郎克公式E=hv恒定地和频率相关。从未接收过“半个”(或任何部分,光子的能量。光接收是以光子单位的完全有或完全没有的现象。只有整数个光子才被观察到。 然而,光子通过缝隙时似乎产生了类波动的行为。先假定只有一条缝是开的(另一条缝被堵住)。光通过该缝后就被散开来,这是被称作光衍射的波动传播的一个特征。但是,这些对于粒子的图像仍是成立的。可以想象缝隙的边缘附近的某种影响使光子随机地偏折到两边去。当相当强的光也就是大量的光子通过缝隙时,屏幕上的照度显得非常均匀。但是如果降低光强度,则人们可断定,其亮度分布的确是由单独的斑点组成--和粒子图像相一致--是单独的光子打到屏幕上。亮度光滑的表观是由于大量的光子参与的统计效应。(为了比较起见,一个60瓦的电灯泡每一秒钟大约发射出100000000000000000000个光子!)光子在通过狭缝时的确被随机地弯折--弯折角不同则概率不同,就这样地得到了所观察到的亮度分布。 然而,当我们打开另一条缝隙时就出现了粒子图像的关键问题!假设光是来自于一个黄色的钠灯,这样它基本上具有纯粹的非混合的颜色--用技术上的术语称为单色的,也即具有确定的波长或频率。在粒子图像中,这表明所有光子具有同样的能量。此处波长约为5×10-7米。假定缝隙的宽度约为0.001毫米,而且两缝相距0.15毫米左右,屏幕大概在一米那么远。在相当强的光源照射下,我们仍然得到了规则的亮度模式。但是现在我们在屏幕中心附近可看到大约三毫米宽的称为干涉模式的条纹的波动形状。我们也许会期望第二个缝隙的打开会简单地把屏幕的光强加倍。如果我们考虑总的照度,这是对的。但是现在强度的模式的细节和单缝时完全不同。屏幕上的一些点--也就是模式在该处最亮处--照度为以前的四倍,而不仅仅是二倍。在另外的一些点--也就是模式在该处最暗处--光强为零。强度为零的点给粒子图像带来了最大的困惑。这些点是只有一条缝打开时粒子非常乐意来的地方。现在我们打开了另一条缝,忽然发现不知怎么搞的光子被防止跑到那里去。我们让光子通过另一条途径时,怎么会在实际上变成它在任何一条途径都通不过呢? 在光子的情形下,如果我们取它的波长作为其“尺度”的度量,则第二条缝离开第一条缝大约有300倍“光子尺度”那么远(每一条缝大约有两个波长宽),这样当光子通过一条缝时,它怎么会知道另一条缝是否被打开呢?事实上,对于“对消”或者“加强”现象的发生,两条缝之间的距离在原则上没有受到什么限制。 当光通过缝隙时,它似乎像波动而不像粒子那样行为!这种抵消--对消干涉--是波动的一个众所周知的性质。如来两条路径的每一条分别都可让光通过,而现在两条同时都开放,则它们完全可能会相互抵消。我解释了何以致此。如果从一条缝隙来的一部分光和从另一条缝隙来的“同相”(也就是两个部分波的波峰同时发生,波谷也同时发生),则它们将互相加强。但是如果它们刚好“反相”(也就是一个部分波的波峰重叠到另一部分的波谷上),则它们将互相抵消。在双缝实验中,只要屏幕上到两缝隙的距离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的地方,则波峰和波峰则分别在一起发生,因而是亮的。如果距离差刚好是这些值的中间,则波峰就重叠到波谷上去,该处就是暗的。关于通常宏观的经典波动同时以这种方式通过两个缝隙没有任何困惑之处。波动毕竟只是某种媒质(场)或者某种包含有无数很小点状粒子的物体的一种“扰动”。扰动可以一部分通过一条缝隙,另一部分通过另一条缝隙。但是这里的情况非常不同;每一个单独光子自身是完整的波动!在某种意义上讲,每个粒子一下通过两条缝隙并且和自身干涉!人们可将光强降得足够低使得保证任一时刻不会有多于一个光子通过缝隙的附近。对消干涉现象,因之使得两个不同途径的光子互相抵消其实现的可能性,是加在单独光子之上的某种东西。如果两个途径之中只有一个开放,则光子就通过那个途径。但是如果两者都开放,则两种可能性奇迹般地互相抵消,而发现光子不能通过任一条缝隙! 读者应该深入思考一下这一个非同寻常事实的重要性。光的确不是有时像粒子有时像波那样行为。每一个单独粒子自身完全地以类波动方式行为;一个粒子可得到的不同选择的可能性有时会完全相互抵消! 光子是否在实际上分成了两半并各自穿过一条缝隙呢?大多数物理学对这样的描述事物的方式持否定态度。他们坚持说,两条途径为粒子开放时,它们都对最后的效应有贡献。它们只是二中择一的途径,不应该认为粒子为了通过缝隙而被分成两半。我们可以考虑修正一下实验,把一个粒子探测器放在其中的一条缝隙,用来支持粒子不能分成两部分再分别通过两缝隙的观点。由于用它观测时,光子或任何其他种类的粒子总是作为单独整体而不是整体的一部分而出现,我们的探测器不是探测到整个光子,就是根本什么也没探测到。然而,当把探测器放在其中的一条缝隙处,使得观察者能说出光子是从哪一条缝隙通过时,屏幕上的波浪状的干涉花样就消失了。为了使干涉发生,显然必须对粒子“实际上”通过那一条缝隙“缺乏知识”。 为了得到干涉,两个不同选择都必须有贡献,有时“相加”--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相互加强到两倍--有时“相减”--这样两者会神秘地相互“抵消”掉。事实上,按照量子力学的规则,所发生的事比这些还更神秘!两种选择的确可以相加(屏幕上最亮的点),两者也的确可以相减(暗点);但它们实际上也会以另外奇怪的组合形式结合在一起,例如 “选择A”加上i乘以“选择B”, 事实上任何复数都能在“不同选择的组合”中起作用! 读者可能会记得在第三章时我的复数对于“量子力学的结构是绝对基本的”警告。这些数绝不仅仅是数学的精巧。它们通过令人信服的、使人意外的实验事实来迫使物理学家注意。我们必须接受复数权重才能理解量子力学。现在我们接着考虑它的推论。 别人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光的干涉

文章TAG:什么  扰动  11g101  中易  什么是扰动  是怎么分辨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