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是什么,急用简述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负债管理理论
来源:整理 编辑:金融知识 2023-08-02 15:19:32
1,急用简述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负债管理理论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依靠借人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负债管理的思想开创了保持资金流动性的新途径,有单纯靠吸收存款的被动型负债方式,发展成为外界款的主动型负债方式,可以让负债来适应和支持资产,从而为银行扩大业务规模和范围创造条件。
2,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是什么
商业银行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当时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固定、狭窄,主要是吸收进来的活期存款;与此同时,工商企业的资金需求比较单一,一般是短期的临时性贷款,加上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变现能力较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主要放在资产管理方面,通过资产结构的合理安排,实现其经营总方针的要求。由此而形成资产管理理论。商业银行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当时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固定、狭窄,主要是吸收进来的活期存款;与此同时,工商企业的资金需求比较单一,一般是短期的临时性贷款,加上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变现能力较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主要放在资产管理方面,通过资产结构的合理安排,实现其经营总方针的要求。由此而形成资产管理理论。<br><br><br><br>面霜<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www.8taobao8.com%2fshop-50011980.html" target="_blank">www.8taobao8.com/shop-50011980.html</a>
3,商业银行管理理论
很多学者选择不同的线索对现有的商业银行管理理论进行了梳理,本文认为从商业银行存在的必要性出发选择其管理理论的梳理线索更为合理.根据金融中介理论的研究成果,商业银行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其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因此,本文在考察了现有的梳理线索后,以风险管理为线索对商业银行管理理论进行了再梳理.这一梳理也为从理论上解释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金融中介而存在的必要性提供了新的支持.①对商业银行贷款比例的限制:a.信用贷款的比例限制,对某一客户的信用贷款不得超过银行全部资产的0.9~1.05%;b.抵押贷款的比例限制,包括动产抵押贷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对证券贷款的限制;c.对附属机构贷款的比例限制;d.对内部借贷的限制。 ②对商业银行贷款地区分布的管理。包括为机构所在地优先提供金融服务的原则,向金融管理机构报告为所在地提供资金满足需要程度的情况,联邦金融机构要对金融机构为所在地提供的金融服务质量作出评价。 ③对银行在贷款业务中与客户关系的管理:a.贷款合同管理,如信用贷款合同(包括信用贷款原则、信用贷款条件、财务公布制度违约条款)、抵押贷款合同(包括抵押贷款总则抵押品的选择抵押贷款条件、财务公布制度、抵押权益);b.维护借贷双方权益的其他法律规定,如财务及经营信息必须真实的原则、贷款公平分配不受歧视的原则、禁止向客户提出不合理的信贷附加条件的原则 ④对商业银行其他资产业务的管理包括对商业银行投资活动、承兑业务、信用证业务、信托业务的管理。 ⑤对商业银行注册及注册资本的管理和设立分支机构的管理。特别是对商业银行资产的数量和质量,按风险类别和风险等级用法律规定了考核比例或期限标准。
4,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是如何发展的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主要有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和全方位满意管理理论。
(1)资产管理理论。资产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办法,其中资产流动性的管理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经营业务的发展,其理论历经了如下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商业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论。这一理论认为:为了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贷款应是短期和商业性的;银行办理短期贷款一定要以借款人的真实交易为基础,要有真实的商业票据作为抵押或贴现。这种理论的不足在于:未考虑到经济发展对信贷多样化的需要、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和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第二阶段:可转换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可以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可转让证券上。由于这些盈利资产能够随时出售,转换为现金,所以贷款不一定非要局限于短期和自偿性投放范围。可转换理论的产生,使商业银行资产范围扩大,业务经营更加灵活多样。但该理论的不足在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的流动性问题。第三阶段:预期收入理论。认为银行回收贷款的资金来源应该是依靠借款人将来的预期收入。这种理论的提出,推动商业银行业务向经营中长期设备贷款、分期付款的消费贷款和房屋抵押贷款等方面扩展。但它显然也有缺陷,银行的部分贷款由于期限长、预期收入难以把握,加大了银行信贷经营上的风险。
(2)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60年代,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商业银行管理的重点由资产转向负债,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这一理论的不足是:容易导致银行负债结构中的短期资金来源比重过大,增加了经营风险,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认为,单纯的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都难以在经营上达到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者之间的均衡,只有对资产和负债同时进行协调管理,才能达到银行经营的总目标。经过整个80年代延及今日,一直都是多数商业银行主流的经营管理思想。
(4)商业银行经营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地位受到削弱,银行发展的重心和银行竞争的焦点已逐渐转向金融服务领域,以服务为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主要有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和全方位满意管理理论。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提倡从正统的银行资产、负债业务以外去寻找新的经营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泉。全方位满意管理理论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企业全体与顾客满意的管理概念。顾客的绝对满意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关心点和立足点,在追求“顾客绝对满意”的目标下,变革银行文化和组织制度。
5,商业银行的商业经营理念是什么
一、树立以资本增值为目标的经营理念 资本增值是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和根本任务,衡量一个银行业绩的好坏,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看资本增值的情况,凡资本增值大的就好,反之就比较差。为了解决资本增值这一关键问题,当前,国家已就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做出安排,由董事会行使国有金融资产的所有者权力。在此基础上,国有商业银行又进一步完善了一级法人制度,并作为出资者规范了对分支行的管理职能,强化了分支行行长的资本人格化特征,明确了实现金融资本的保值、增值是分支行行长的基本责任。因此,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的定位应该是: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筹资、融资、投资、服务、信用中介等综合功能,在尊重并维护各方利益,兼顾公平,依法合规经营以及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二、树立银行出售的是服务的经营理念 现代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不但包括物质产品的交换,还包括资金、人才、技术、资源、知识、信息的交换。银行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银行也象第三产业其他部门一样拥有自己的无形产品,这就是服务。银行作为社会信用中介,在办理存款、放款、结算、兑换、代理等业务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以热情、礼貌、快捷、准确的服务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赚取了手续费和利差,从商品交易的角度看,银行就是出售了服务。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由国家统一管理,垄断经营,缺乏竞争,因而出现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社会对银行的服务不太满意。随着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国有银行在金融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各家银行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某家商业银行如果服务不好就跟企业产品质量不合格一样,必将被市场所淘汰。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银行出售的是服务的经营理念,每个员工都要把自己所提供的服务看成一种商品,严格要求,把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作为大事来抓,在服务上做到“四个到位”,即表情到位,语言到位,服务到位,质量到位,通过优质服务赢得更多的客户,取得银行的发展。 三、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客户是银行的生存之本,商业银行要实现利润,就离不开客户。商业银行要向社会上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筹集资金,扩充资金实力,再运用出去,以达到谋取利润的目的。因此说银行的一切收益来自客户,客户是银行的衣食父母,没有客户,银行就不能生存。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中我们经历了客户至上、客户第一、客户满意、增加客户价值四个发展阶段。在客户至上阶段:主要体现了银行的服务姿态;在客户第一阶段,银行全体人员和全部行为都围绕客户,客户的事情是银行工作的重心;在客户满意阶段,强调不仅要重视客户,还要把客户的需求和利益放在前面,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工作的标尺;增加客户价值阶段是目前最先进的理念,是指通过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项目,使客户价值增加,让客户享受增值服务,体会到物超所值。对银行来讲,就是通过提供高专业水准的服务,使客户资产价值增加,风险降低,运营效率提高,回报加大。 四、树立市场营销一体化的经营理念 银行业要发展,必须依靠营销来扩大和培育客户资源群体,银行开展市场营销,其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对客户变化的需要,从而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过去,我们在银行经营中把存款任务分解给员工,人人都有存款任务,这种粗放经营行为在某一时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金融部门全部都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使银行效益难有提高,反而造成金融市场秩序的混乱。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商业银行从建立高水平的专业营销队伍出发,推行客户经理制度,这就使得客户经理作为银行的专业金融产品营销人员,向客户全面营销银行的所有金融产品和服务,全面负责客户的所有事务,从而形成介于银行的内部作业、管理体系和银行客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形成一种客户经理围着客户转,银行内部围着客户经理转的新型的、专业分工明确、高效运转的市场营销体系。客户经理制度就是要把金融产品的营销作为一种专门化的事业,将各种营销资源进行整合,以满足各种营销活动要素,从而实现营销的专业化、一体化的目的。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银行业和国际金融业近一二十年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明显地表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全球金融创新速度加快,全球金融深化加快,商业银行普遍出现综合化、全能化趋势,金融自由化的步伐在加快;二是在放松管制和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同时,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日益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愈来愈强,权威性也愈来愈大。显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金融竞争的加剧,现代商业银行的内涵和外延已远远超出它过去的特定范围,不再局限于短期性的资金融通,而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提供比过去广泛得多的金融服务。这种银行“全能化”的结果一方面确实满足和适应了社会对金融业的多方面需求,另一方面又使其自身的风险分散化、减少化,同时还明显地改变了其收入来源结构和利润结构。虽然,最近几年的巴林银行事件、bcci事件、大和银行事件、住友期货事件等都和银行全方位发展不无关联,但也不可把主要责任归结于此。在一定意义上,商业银行综合化发展、全能化运作,从总体上看是利大于弊的,并且是一种发展方向。因为从理论上将,混业经营模式的存在具有如下价值: 首先,混业经营模式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同一客户常常需要几类不同的金融服务。如果同一家银行可以同时提供这几类业务的话,客户们就不必脚步匆匆地奔波于几家专业银行之间了。这不仅为客户节省了时间,也节约了交易成本。而从银行的角度来说,由于银行同时保有客户的存款帐户、工资帐户、安全保管帐户、私人贷款帐户等,通过这些帐户,银行可以较好地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从而为客户设计和提供最佳融资渠道和投资建议,以及各类财务咨询等。当然,客户也不是被动地等着银行为其包办一切,客户可以从各家银行所能提供的全能服务中选择最佳投资机会和最适合自己需要的投资工具。 其次,混业经营模式是实现规模经济的一种快捷方式。由于银行的"百货超市"式多种经营,它可以利用其自身所拥有的设备、网点、人员以及技术信息上的优势向客户提供最优的金融服务。混业经营会给银行带来规模经济所具有的独特的优势,包括市场开发初期费用的减少以及单位金融商品成本的降低等,还有利于从整体上降低金融体系的筹资成本,改善其营利状况,从而确保整个银行的竞争优势。(1) 再次,混业经营制度具有内在稳定性。因为百货超市般的多样化经营使银行自身形成了一套损益互补的机制,即银行的某一业务的亏损可以通过其它业务的盈利来弥补。这种损益互补的机制,不仅使银行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利润,而且使银行的风险减小,增加客户对银行的信任程度。 最后,混业经营模式还带来一个后果。随着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范围突破自我设定的专业领域,从总体上看,经营某一业务的主体成倍增加,这样整个领域的竞争就会加强,结果促进了整个银行业的效率的提高。
文章TAG: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是什么 急用简述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负债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