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说什么是股票的“形态”。股票的技术分析基本上都是以形态分析为主,其理论依据应该是自相似性,跌了,就是顶部形态,涨了就是底部形态,既然底和顶两个形态可以互相转换,那研究形态意义何在,也有不少朋友,长时间研究形态,还是没有找到底和顶,这是因为没有把握住形态的本质。
1、股票分析法中,形态理论的依据是什么?
股票的技术分析基本上都是以形态分析为主,其理论依据应该是自相似性。自相似性就是局部的结构或功能与整体相似,这种相似是一种统计意义上的相似,数学中有一门专门的分支叫分形几何学,就对自相似性做了专门的研究。自相似性是宇宙间的一种普遍现象,如树木生长的分叉、花菜的切面、雪花的生成过程等,不会绝对相同,但十分的相近,
股票的技术分析方法就是利用了这一理论,如缠论、波浪、量学等,都是先假定股市的结构走势存在自相似性。我们以缠论为例,在缠论中有走势终完美之说,认为一段走势终久会结束,也就是说每一只股票都要经历上涨下跌这样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在各个级别上重复进行,各个股票间、同一只股票不同级别间的上涨下跌走势不一定会相同,但都要走完这个过程,然后再开始下一个上涨下跌的过程,并且会一直重复下去。
这是创业板两年来的周线图,现在把最后一断放大到日线上看,如下图:如果再向下放大,你会发现,周线的下跌结构,日线下跌结构,30分钟下跌结构,5分钟的下跌结构虽然不同,都很相似,都是下跌一段,然后平台整理,再下跌再平台整理,直到下跌力度衰竭,然后再开始上攻,上攻力度衰竭再下跌,股票的技术分析理论依据应该就在于此吧,大级别下跌上涨的结构和小级别上会很相似,不同点只是这一个循环周期更长而已。
自相似性能让你了解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一只股票的一生,因为,5分钟、30分钟、日线、周线、甚至月线对于一只股票的的运行结构来说,不同点只是时间的长短,5分钟走完上涨下跌的一生可能只要一两天,30分钟要一两周,日线要一两个月的区别,但结构上会很相似。如果能熟悉这一理论用在指数上,那就是择时,只在指数大级别上涨做股票,如周线以上才进入股市操作,那亏损的概率就会低很多;运用在个股上,那就是选股,大周期已经走好,小周期的下跌就只是回调,即使买点买的不好,也不会套你很深,
2、股票有哪些形态?
感谢邀请!我们先说说,什么是股票的“形态”?对于K线图的波动,波动周期小就是K线组合,大的就会形成“形态”!形态主要分为:顶部、底部、中继三大类。而底部形态又分为双底(W底)、头肩(三重底)、V形反转(尖底)、平底、矩形(箱体整理)等;顶部形态又分为双头(M头)、头肩顶(三重顶)、倒V反转(尖顶)、喇叭形等;中继形态分为楔形、三角形等!“形态”简单、直观,上手容易,因此非常受新股民欢迎,而几乎所有股民都对W底、头肩底等形态略知一二!然而,我们主力行为学的观点认为,形态学虽然受众广,但是无法掩盖他的一些不足,
并且也有不少朋友,长时间研究形态,还是没有找到底和顶,这是因为没有把握住形态的本质。为什么我们主力行为学认为,形态学有一些不足呢?首先,需要指出形态学研究上的两个误区,我们举例说明:下图中,我们先不考虑其他细节,从A到B时反弹出现,反弹点为C,然后继续下跌到D点,和B差不多的位置,这时候有两种走向:一是继续跌,BC成为下跌中一个反弹;第二种情况是反弹到E,形成W底,
也就是说,这个W,需要在走出E点之后才能组成。然而,我们在D点时,又怎么知道他是不是W底?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走完图后分析的“看图说话”吗?这是形态研究的误区之一,还有,下图中,W已经走出来了,但是是不是W底呢?如果继续涨到F,那是W底;如果从E跌到G呢?这个时候不仅ABCDE不是底,而且可以说是BCDGE的M头。
同样的,G也可以成为三重底,也可以让M头成立,跌了,就是顶部形态,涨了就是底部形态。既然底和顶两个形态可以互相转换,那研究形态意义何在?这是形态学研究的另一个误区,当然,一些朋友会说,我们研究W底,还要结合成交量等来看,比如AB下跌,是放量下跌;CD下跌,是缩量下跌,此时容易形成W底,因此像上面这样来讲形态学会不会有点武断?没错!我们应该首先分析K图盘口、成交量反映、股价等,搞清AB下跌性质,结合来看BC反弹原因、力度、成交量变化、双方力量对比等。
文章TAG:中吊劲线 形态 股票 股票中吊劲线是什么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