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风险管理工作 如何创新,浅谈如何加强企业税收风险管理
来源:整理 编辑:金融知识 2022-12-30 03:37:39
1,浅谈如何加强企业税收风险管理
国家税务总局在全国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深化大企业税收服务与管理,全速推进大企业税收管理改革,要在大企业税收“数据采集-风险分析-推送应对-反馈考核”等风险闭环管理流程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加快制定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全面提升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水平。在税收实际工作中,如何加强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就成为我们基层地税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一是要建立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体系。目前,对于税务部门如何强化大企业税收监管尚未提出统一、规范和操作性强的工作指引,特别是对于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对象确立、涉税信息的收集比对和税务部门实地调查核实等重要环节缺乏具体的执行办法,使得基层税务部门在大企业税收风险应对反馈工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税收执法风险。鉴于此,我们在实践工作中,要对大企业税收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反馈等环节进行有机衔接,制定科学合理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流程,进一步健全完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制度,并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明确税务部门和大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依托“金三”风险管理系统,健全税收风险识别模型,进一步提高税收风险识别的工作效率。二是要加快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大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相对健全,财务核算和税务处理复杂多样,普遍都聘请知名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做税收筹划,企业内部也都配备了专业素养较高的财会税务人才来应对税收风险。鉴于此,从税务部门的角度来讲,税收风险应对力量就相对比较薄弱,管理模式也相对比较落后,急需探索出一套专门针对大企业特点的税收风险应对管理模式。在这方面,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内部机构职能设置界限,组建专业化的税收风险管理团队,形成机构集中整合、业务统筹归口、人才统一联动的工作机制。一方面,要选拔培养征管、税政、稽查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汇集业务骨干,充实到风险管理团队中去,根据人员专业素养和特长进行团队共同应对作业;另一方面,对于重大风险应对事项,通过业务归口集体审议研判的方式进行风险应对管理。三是要构建大企业税收数据分析利用机制。目前,税务部门与外部第三方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正在着手建立,税务部门对于第三方涉税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尚没有有效机制做有力支撑,同时对于税务系统内部各信息系统之间的大量税收信息数据也不能真正做到高效共享。大企业机构设置复杂,机构有时分散在不同税务部门管理,这些不同的税务部门也无法完全实现对大企业集团整体税收信息数据的共享利用。今后,我们应当进一步畅通内外部涉税信息数据的交换共享机制,对内建立健全税务部门之间的涉税信息交流沟通机制,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利用;对外依托政府综合治税信息保障体系,充分获取和利用第三方涉税信息,进一步提升税收风险识别能力,提高大企业税收风险应对管理质量和水平。此外,还应借助互联网,通过信息化手段,在网络上广泛搜索收集大企业相关信息,进一步提高信息采集的广度和实效性。
2,如何提升基层税收风险应对工作的质效
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目标规划、信息收集、风险识别、等级排序、风险应对、过程监控和评价反馈,以及通过评价成果应用于规划目标的修订校正,从而形成良性互动、持续改进的管理闭环。(一)制定目标规划。要结合税收形势和外部环境,确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重点、工作措施和实施步骤,形成系统性、全局性的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统领和指导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二)收集涉税信息。各级税务机关要落实信息管税的工作思路,将挖掘和利用好内外部涉税信息作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注重收集宏观经济信息、第三方涉税信息、企业财务信息、生产经营信息、纳税申报信息,整合不同应用系统信息。建立企业基础信息库,并定期予以更新。对于集团性大企业,还要注重收集集团总部信息。(三)开展风险识别。各级税务机关要建立覆盖税收征管全流程、各环节、各税种、各行业的风险识别指标体系、风险特征库和分析模型等风险分析工具。统筹安排风险识别工作,运用风险分析工具,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识别,找出容易发生风险的领域、环节或纳税人群体,为税收风险管理提供精准指向和具体对象。(四)确定等级排序。根据风险识别结果,建立风险纳税人库,按纳税人归集风险点,综合评定纳税人的风险分值,并进行等级排序,确定每个纳税人的风险等级。结合征管资源和专业人员的配置情况,按照风险等级由高到低合理确定需采取措施的应对任务数量。(五)组织风险应对。要按纳税人区域、规模和特定事项等要素,合理确定风险应对层级和承办部门。风险应对过程中,可采取风险提醒、纳税评估、税务审计、反避税调查、税务稽查等差异化应对手段。风险应对任务应扎口管理并统一推送下达。(六)实施过程监控及评价反馈。要对税收风险管理全过程实施有效监控,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及时监控和通报各环节的运行情况,并对风险识别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风险等级排序的准确性、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性等进行效果评价。要将风险应对效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对过程监控和评价结果的应用,优化识别指标和模型,完善管理措施,提出政策调整建议,实现持续改进。要全面归集分析税务总局定点联系企业税收风险的性质及成因,提出风险防控建议,反馈给企业集团。金税工程(三期)应用系统的建设将包括税收业务管理、税务行政管理、外部信息管理、决策支持管理四大应用系统提升税收风险应对质效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强化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意识。针对风险管理工作的战略规划和部署开展专题讲座,加强基层税务干部税源专业化管理和税收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和学习,统一认识,转变征管理念,要将税收风险应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来抓,要对此项工作充满信心及肯定,应对人员应理性、客观的面对风险任务。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以风险管理为导向,而风险应对工作则是保障风险管理工作高效顺畅运行的中心环节,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必须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实行专业化管理,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工作成效。 (二)加强应对能力素质教育。要将提高应对人员综合素质能力作为提升应对质效的核心环节来抓,没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做好风险应对工作就是一句空话。做好此项工作,一是要加强税收风险应对方法及技巧的业务技能培训,要让风险应对人员掌握纳税提醒、纳税评估和税务检查的流程、方法。二是要更新、提高计算机操作、税收法律法规、涉税财务知识等内容,跟上纳税人发展的脚步,增强税务干部的业务权威性,确保风险应对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针对税收风险管理的总构架开展全流程业务综合培训,让应对人员清楚数据来源、分析过程及疑点成因,使应对人员更好的掌握应对案件的来龙去脉。四是培养一批综合业务能力较强是税务干部作为基层应对案件的初审人员,把好审核的第一道关口,从审核提醒作为提升应对质量的突破口。 (三)进一步完善税收风险应对机制。一是建立统一的税收风险应对标准及操作指南,确保风险应对工作标准化,增强基层风险应对工作的规范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不同风险等级的应对案件施行差异化分级、分类管理的应对措施及策略提供有效指引。二是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内控机制,规范风险应对流程,加强风险应对事中管理,事后复审,以及对应对结果的监督评价,完善体系建设。
3,如何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
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经验抓风险点,促征管。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全面分析纳税人税法遵从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纳税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税收风险,合理配置税收管理资源,通过风险提醒、纳税评估、税务审计、反避税调查、税务稽查等风险应对手段,防控税收风险,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提升税务机关管理水平的税收管理活动。“营改增”政策实施以来,各级地税部门在税源管理上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手段,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税收风险管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税源管理手段。提高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对调整征管模式、转变征管方式、优化征管力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省局确定了税收风险管理“由点到线,逐点规范,由线到面,全面覆盖,由面到体,整体优化”的工作思路,以数据质量、业务规范、纳税遵从、堵塞增收为重点,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认识到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已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更是新时期税收征管工作的突破点和抓手。税收征管应在规范和精细上下功夫。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要求我们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的税收管理中规范税收执法、严肃执法程序。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掌握新修订的《全国税收征管规范(1.2版)》,并加以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实际当中,以规范我们的税收征管行为。在日常税收征管中将工作做细、做实,管理留有轨迹、征收留有痕迹,税收管理只有规范、精细,才会将风险降到最低。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协作,实现税收管理风险最低化。进一步完善与国税部门的协作机制,通过互设窗口、互派人员,委托代征等方式,统筹办税资源,加强执法协作,确保地方税收与增值税同征同管,堵漏防流。加快国、地税信息交换平台建设,整合征管数据,实现管理协同、征管互助和信息共享,有效解决信息不畅、融合不紧、抓手缺失等问题。积极主动地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税源建设、收入规模、预测分析、征管成效及困难和问题,加强与国税、银行、财政、国土、城建、公安等职能部门的交流沟通,争取部门支持。税收风险管理与绩效管理挂钩。税务系统绩效管理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为出发点,以过程管理、强化执行为着力点,以持续改进、提高效能为落脚点,根据税收改革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各种绩效考核指标,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作为营改增后征管模式的导向应补充到绩效考核指标中,以强化对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考核和督查,促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经验抓风险点,促征管。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全面分析纳税人税法遵从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纳税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税收风险,合理配置税收管理资源,通过风险提醒、纳税评估、税务审计、反避税调查、税务稽查等风险应对手段,防控税收风险,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提升税务机关管理水平的税收管理活动。“营改增”政策实施以来,各级地税部门在税源管理上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手段,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税收风险管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税源管理手段。提高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对调整征管模式、转变征管方式、优化征管力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省局确定了税收风险管理“由点到线,逐点规范,由线到面,全面覆盖,由面到体,整体优化”的工作思路,以数据质量、业务规范、纳税遵从、堵塞增收为重点,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认识到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已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更是新时期税收征管工作的突破点和抓手。税收征管应在规范和精细上下功夫。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要求我们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的税收管理中规范税收执法、严肃执法程序。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掌握新修订的《全国税收征管规范(1.2版)》,并加以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实际当中,以规范我们的税收征管行为。在日常税收征管中将工作做细、做实,管理留有轨迹、征收留有痕迹,税收管理只有规范、精细,才会将风险降到最低。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协作,实现税收管理风险最低化。进一步完善与国税部门的协作机制,通过互设窗口、互派人员,委托代征等方式,统筹办税资源,加强执法协作,确保地方税收与增值税同征同管,堵漏防流。加快国、地税信息交换平台建设,整合征管数据,实现管理协同、征管互助和信息共享,有效解决信息不畅、融合不紧、抓手缺失等问题。积极主动地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税源建设、收入规模、预测分析、征管成效及困难和问题,加强与国税、银行、财政、国土、城建、公安等职能部门的交流沟通,争取部门支持。税收风险管理与绩效管理挂钩。税务系统绩效管理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为出发点,以过程管理、强化执行为着力点,以持续改进、提高效能为落脚点,根据税收改革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各种绩效考核指标,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作为营改增后征管模式的导向应补充到绩效考核指标中,以强化对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考核和督查,促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4,如何加强税收风险管理
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是加快税收事业发展与促进税收征管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当务之急。税收风险管理是通过法治和先进技术手段,规范、识别、预测税收风险,根据不同的风险确立不同的服务和管理战略,依法采取合理的措施规避、防范和化解税收风险,最终实现以最小的风险成本来提高全社会的税法遵从度。税收风险管理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 理念转变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先导。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政府重塑运动,主张以企业家精神改造行政部门,创建一个“花钱更少、效率更高”的企业型政府,其主要措施包括倡导顾客至上理念、制定服务标准、推动绩效评估、运用企业管理手段和方法等。风险管理理念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全面引入行政系统,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看出,风险管理在本质上是与服务理念紧密相连的。税收风险管理是基于税务部门将纳税人看作客户,把税务管理看作经营服务,将行政性管理理念转变为经营服务性管理理念。税务部门为纳税主体提供优质的纳税服务,纳税主体依法向国家缴纳税款。 树立风险意识是税收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税务风险管理要求税务部门密切关注可能存在的经济风险和法律风险,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找出控制风险的方法,使政府税收流失和征纳双方所受到责任追究的风险都降到最低。在税收执法风险防范方面,税务部门不仅要注重实施积极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更要注重不作为的消极行为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避免造成税款流失或者承担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纳税主体则要注重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变化,对相关税收筹划行为进行风险评估,依法主动如实申报,在对外签订合同时要严格审查对方当事人的纳税主体资格、纳税资信情况,以防止对方当事人转嫁税收风险等。信息化手段是税收风险管理的有力支撑。 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规范、识别、预测和处理风险,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以对纳税人实际情况、税收工作状况全面掌握和分析的基础上。目前,我国纳税主体数量多且情况复杂、税务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税务部门人力资源有限的困难,采取信息化手段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传输、整理、筛选、分析,建立风险规范、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机制,是税收风险管理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从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的经验来看,统一纳税申报表和纳税人财务信息电子化采集标准,建立税收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础数据库和自动分析、评估、选案系统等,组建专业组织进行指导,实行差别化管理,从风险分析管理的典型案例中提炼预警分析指标、开发风险分析预警软件,既发挥信息化的功能,又利用专业人员的智慧,是税收风险管理的国际发展方向。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经济组织形式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经济业务和交易手段日益创新,导致涉税行为复杂化、专业化、隐蔽化,税收信息不对称问题明显加剧,税收征管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引导,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以法律为保障,提高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能力,实现对税收风险的有效规范、识别、预测、评估和处理,提升税收征管质效和服务能力,降低税收成本,优化税收法治环境,是我国税收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是加快税收事业发展与促进税收征管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当务之急。税收风险管理是通过法治和先进技术手段,规范、识别、预测税收风险,根据不同的风险确立不同的服务和管理战略,依法采取合理的措施规避、防范和化解税收风险,最终实现以最小的风险成本来提高全社会的税法遵从度。税收风险管理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 理念转变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先导。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政府重塑运动,主张以企业家精神改造行政部门,创建一个“花钱更少、效率更高”的企业型政府,其主要措施包括倡导顾客至上理念、制定服务标准、推动绩效评估、运用企业管理手段和方法等。风险管理理念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全面引入行政系统,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看出,风险管理在本质上是与服务理念紧密相连的。税收风险管理是基于税务部门将纳税人看作客户,把税务管理看作经营服务,将行政性管理理念转变为经营服务性管理理念。税务部门为纳税主体提供优质的纳税服务,纳税主体依法向国家缴纳税款。 树立风险意识是税收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税务风险管理要求税务部门密切关注可能存在的经济风险和法律风险,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找出控制风险的方法,使政府税收流失和征纳双方所受到责任追究的风险都降到最低。在税收执法风险防范方面,税务部门不仅要注重实施积极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更要注重不作为的消极行为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避免造成税款流失或者承担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纳税主体则要注重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变化,对相关税收筹划行为进行风险评估,依法主动如实申报,在对外签订合同时要严格审查对方当事人的纳税主体资格、纳税资信情况,以防止对方当事人转嫁税收风险等。信息化手段是税收风险管理的有力支撑。 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规范、识别、预测和处理风险,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以对纳税人实际情况、税收工作状况全面掌握和分析的基础上。目前,我国纳税主体数量多且情况复杂、税务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税务部门人力资源有限的困难,采取信息化手段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传输、整理、筛选、分析,建立风险规范、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机制,是税收风险管理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从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的经验来看,统一纳税申报表和纳税人财务信息电子化采集标准,建立税收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础数据库和自动分析、评估、选案系统等,组建专业组织进行指导,实行差别化管理,从风险分析管理的典型案例中提炼预警分析指标、开发风险分析预警软件,既发挥信息化的功能,又利用专业人员的智慧,是税收风险管理的国际发展方向。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经济组织形式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经济业务和交易手段日益创新,导致涉税行为复杂化、专业化、隐蔽化,税收信息不对称问题明显加剧,税收征管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引导,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以法律为保障,提高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能力,实现对税收风险的有效规范、识别、预测、评估和处理,提升税收征管质效和服务能力,降低税收成本,优化税收法治环境,是我国税收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5,如何做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税收风险管理的目标是要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依托,研究税收风险发生的规律,最有效使用有限的管理资源,实现税收遵从最大化。税收风险管理作为一个结构化流程,其总体框架包括:目标计划、数据管理、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及推送、风险应对处理、绩效评价。这几个环节之间专业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督促,共同构成了税收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其中风险应对处理是防范、控制和化解税收风险的过程,是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确保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有效执行的发力点。但就目前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应对情况来看,仍面临一些现实性的困难及问题。作为一名从事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税务干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我区税收风险应对工作的现状,就如何做好税收风险应对工作、提升应对工作质效,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税收风险应对工作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及责任心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部分基层风险应对人员对风险应对工作的内涵和作用认识不足。误以为应对工作是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的变型,和原来的征管模式换汤不换药,未运用合理的方法、手段和指标进行风险排疑。二是缺少风险应对信心。有畏难情绪和等靠思想,缺乏应对主动性。三是工作责任心不强。对下发任务的疑点未经深层次原因分析就进行评估应对,未能针对风险点进行疑点排除解释。四是存在以点概面的思想。对部分解除风险点的纳税人的特殊原因进行放大,强加至其他疑点户,不再对其他疑点户进行深层次应对,片面的推测任务模型、方案不切合实际。 (二)缺乏税收风险应对专业化指导。自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开展以来,自治区地税局、阿勒泰地区地税局自上而下组织过多次专题培训,使税收风险管理人员在理解和应对上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未满足现行应对工作的需求,缺少针对纳税提醒、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等应对手段的专业化指导。应对录入、文书使用、证据要求、审核意见五花八门,没有形成指导性、操作性、规范性、标准化的全流程应对规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应对质量,增加了审核难度。 (三)风险管理平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平台的模型体系直接影响风险应对的质效,针对目前的现有数据,风险管理系统内已建立260多个指标,190多个模型,可以说对现有数据的利用率已经很高,建立新模型的突破口也越来越窄。但自身征管数据存在报送不完整、准确性较差等情况,影响了风险扫描的准确性,另外第三方数据的取得和应用,以及区域性预警值的测算存在一定的困难,对风险模型的拓展存在一定的阻碍。 (四)对应对工作的监督审核体系尚需完善。长期以来,基层税务机关的征管工作其他部门很少参与,上级税务机关可获取税源管理部门税源信息的途径和手段有限,可供分析、预测的可靠依据少之又少。而推行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之后,推送机关已能监控纳税人的涉税风险情况,并将疑点户推送应对,但对应对机关的执行力及应对质量缺少有效监督手段,应对人员是否进行了有效评估、是否进行了全面检查、是否对同一违法事项进行追溯检查,均无法第一时间进行考证。为此,如何落实监督评价、细化问责事项、明确问责对象、量化问责指标,使应对结果全面地、完整地、真实地展现在推送部门面前,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税收风险应对专业化人员力量薄弱。一是应对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对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的税收法规、财务会计、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相关知识和有一定的税收实践经验的人员,而目前从事应对工作的人员大多缺乏系统培训,掌握的相关知识不够全面和系统,经常出现应对分析内容简单、资料不全、过程不完整、文书使用不规范等现象,严重影响应对质量及应对时间。二是应对人员数量较少,一岗多责,没有达到专业化应对标准。因税源管理部门的人员数量限制,能安排至风险应对工作的人员数量较少,且因其他岗责安排,无法实现专业化应对,造成所能接受的应对任务较少,难以体现税收风险应对工作的质效。 二、提升税收风险应对质效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强化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意识。针对风险管理工作的战略规划和部署开展专题讲座,加强基层税务干部税源专业化管理和税收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和学习,统一认识,转变征管理念,要将税收风险应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来抓,要对此项工作充满信心及肯定,应对人员应理性、客观的面对风险任务。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以风险管理为导向,而风险应对工作则是保障风险管理工作高效顺畅运行的中心环节,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必须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实行专业化管理,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工作成效。 (二)加强应对能力素质教育。要将提高应对人员综合素质能力作为提升应对质效的核心环节来抓,没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做好风险应对工作就是一句空话。做好此项工作,一是要加强税收风险应对方法及技巧的业务技能培训,要让风险应对人员掌握纳税提醒、纳税评估和税务检查的流程、方法。二是要更新、提高计算机操作、税收法律法规、涉税财务知识等内容,跟上纳税人发展的脚步,增强税务干部的业务权威性,确保风险应对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针对税收风险管理的总构架开展全流程业务综合培训,让应对人员清楚数据来源、分析过程及疑点成因,使应对人员更好的掌握应对案件的来龙去脉。四是培养一批综合业务能力较强是税务干部作为基层应对案件的初审人员,把好审核的第一道关口,从审核提醒作为提升应对质量的突破口。 (三)进一步完善税收风险应对机制。一是建立统一的税收风险应对标准及操作指南,确保风险应对工作标准化,增强基层风险应对工作的规范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不同风险等级的应对案件施行差异化分级、分类管理的应对措施及策略提供有效指引。二是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内控机制,规范风险应对流程,加强风险应对事中管理,事后复审,以及对应对结果的监督评价,完善体系建设。 (四)重视数据搜集、管理工作,发挥风险管理平台分析识别能力。一是严把自身征管数据质量关,确保纳税人基础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加强数据录入岗位的质量考核。二是加强风险管理平台的模型建设工作,分析、研究现有数据之间的逻辑勾稽关系,提高数据利用率,提升税收风险识别精准度,为应对工作做好指向作用。同时对已发布的模型进行指向准确率测算,不仅对有疑点的数值进行等级排序,对模型的适用性及重要性也进行排序。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保障综合治税工作有序进行,加强沟通工作,多渠道、多角度开展数据分析,多层次进行税源监控,有效推进第三方涉税数据的分析运用,切实提高风险应对质效。四是因地制宜做好预警值采集工作,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做出符合实际的预警值。 (五)加强推送部门的税源掌控能力。定期让税源管理部门上报风险计划及税源管理情况,由推送部门对风险税源进行统一管理及风险等级排序,并由推送部门下达应对任务。这样不仅能提升应对案件的高度及执行力,同时削弱了基层税务机关对风险税源的自我掌控能力,避免不必要的涉税风险。 (六)实行多元化、递进式风险应对方式,完善应对手段及技术。一是针对疑点问题多少不同,户数大小不同,疑点排除的难易程度不同等情况,做好事前应对计划,找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式,提高应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做好涉疑纳税人的全面自查自纠工作,在排疑之前向纳税人发放《纳税提醒函》,对纳税人进行税法宣传、辅导、提示提醒,提供给纳税人自我修正的机会。三是做好疑点问题延伸检查和应对案件拓展工作,对除疑点外的其他涉税情况进行延伸检查,落实“重点应对,全面排查”的工作要求;并对在应对过程中发现的其他纳税人涉税违法行为进行拓展检查,保障整体涉税环节合法、规范。四是对风险等级不同的疑点户采取不同频率和不同深度的应对方式,做好全流程、递进式应对工作,纳税提醒、约谈、核查和税务稽查应对措施递进选择。五是增加风险应对结果建议,对企业存在的风险点,或容易发生涉税违法问题的风险点进行应对结果建议。提升纳税人税收风险危机意识、防范意识,将税收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在风险应对工作的同时做好纳税服务工作,提升纳税人满意度,使税收风险应对过程成为税收宣传、纳税辅导和接收税法咨询的过程,引导纳税人在今后的工作中自我纠正错误,提高税法遵从度。 (七)加强风险应对成果统计和分析工作。一是加强风险应对工作贡献率和命中率的统计工作。无论是哪一级的推送任务,以及何种方式产生的应对任务,均属于税源专业化管理内容中的风险应对成效,都应该反映到风险应对成果统计之中,如只针对风险平台内的推送任务作为应对成效统计,包含面过于狭窄,难以全面体现风险应对成效。二是做好应对结果分析工作,找出有问题案件的典型性、普遍性规律,集中力量围绕风险较大的问题开展专题税收风险分析,提出征管建议,预防再次发生此类情况。(作者:阿勒泰地区地税局 徐亮 )一是强调服务,注重改进服务方式和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和谐税收征纳关系;二是管理环节前移,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和事中监督,提前发现和预防税务风险;三是提高企业自我遵从度,正确引导企业利用自身力量实现自我管理,只有着力于企业自我遵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企业税务管理对象复杂、管理资源短缺这一突出矛盾;四是实行个性化管理,针对企业各自面临的税务风险制定差异化管理措施和手段;为企业量身定制的麦塔软件系统五是将控制重大税务风险摆在首位,着重关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重要经营活动和重点业务流程中的制度性和决策性风险,有针对性地关注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等操作层面的风险。就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提出四项建议:一是制订各类税收风险识别指标;二是完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应对措施;三是构建税企风险管理合作机制;四是做好大企业税收风险反馈。
6,如何运用风险管理理念实施税源专业化团队管理
根据税源管理专业化管理的工作要求,纳税评估专业化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施纳税评估专业化管理模式,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充分发挥团队的管理效果,才能真正有效整合征管资源、促进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一)成立高素质的评估专业队伍。纳税评估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评估分析后对纳税人的约谈,难度很大,要在不使用稽查情况下,让纳税人服气、缴税,需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更要具有很强的职业敏感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尽管纳税评估是税收管理员的一项职责,但税收管理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有些干部不具备纳税评估的能力,另一方面,税收管理员除纳税评估工作外,还须承担企业的各类涉税管理事项,日常管理事务较多,难于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专门从事纳税评估工作。因此,从这一角度看税收管理员全员评估不利于评估质量的提高。建议针对纳税评估的工作特点和干部业务素质,在一个税务分局(所)设立相对稳定专业评估岗,抽选业务水平强、综合素质高、计算机操作熟练的业务骨干,专门全局的从事评估工作,增强评估力量,这是提高纳税评估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同时,还要健全对评估人员经常性培训机制,特别是强化各项评估应用指标的分析、与纳税人的约谈技巧等系统培训,不断提高纳税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评估能力。 (二)规范评估流程和操作。突出狠抓“四规范”,即:规范评估执法程序,规范评估文书和评估报告审理,规范案件移送(对评估案件达到移送稽查标准的,坚决移送稽查局进一步查处),规范评估与稽查的关系,消除评估是“协商式稽查”、必须到户检查的误区,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重在通过对纳税人相关数据与申报数据的案头分析,发现疑点;通过对纳税人的约谈举证,排除疑点和发现问题。 (三)完善和充实评估指标模型。深化分行业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税收征管系统数据,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完善充实行业评估指标、预警值和评估模型。通过部门间的联动、整合,逐步形成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时效性,覆盖不同税收业务管理要求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体系。 (四)创新纳税评估方式方法。以行业评估、税种评估为重点,分别强化年度税负评估和多税种联动评估;结合风险点核查,针对性组织区域评估、季度评估、月度评估;重视并随时加强案头分析工作,提升评估的实效性;分阶段开展纳税评估案例点评、优秀案例评比活动,把工作考评和案例交流培训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干部技能,促进评估深化。 (五)优化评估服务促和谐。纳税评估的核心任务是帮助纳税人查找问题、防范风险,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进而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这是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评估分局与管理分局的显著区分标志。在准确定位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实现评估成果的知识管理,由此及彼地运用到其他同类企业,起到示范作用,努力促成税源管理从“能动式管理”向“标准化管理”的转变,淡化组织收入职能,“零补税”才是评估工作的真正目标。 (六)健全评估督查评价体系。在严格评估责任追究制和考核制基础上,一是完善复核复查制度。由业务科室对基层评估完成情况进行复核,重点复核评估资料的完整性与规范性,评估程序的合规性与有序性,数据分析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复核基础上,每月抽取一定比例的评估企业上门复查,复查结果列入月度绩效考核。二是定期开展评析交流。建立“问题分析讲解—领导评价决策—部门采取措施—领导小组抓好督查—解决存在问题”的良性循环机制,有效提升评估入库税款、评估规范操作、评估资料上报、评估工作任务落实、执法风险降低等五项工作绩效。 (七)建立科学有效评估联动机制。纳税评估作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税收征管各个环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其本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环节,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评估机制是促进纳税评估协调运行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完善评估工作的组织形式,理顺、规范纳税评估与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税务稽查主要环节之间的流程关系,建立健全“四位一体”联动的组织体系。特别是在当前税源严重匮乏的形势下,要致力通过加强以纳税评估为主要手段的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良性联动,促进税源管理质量提高。一方面,提升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税收稽查水平促进纳税评估。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风险类别等因素,合理划分税源监控的职责和重点,实施分级分类监控;规范管理员税源巡查的项目、内容、下户频率和工作底稿制度,将税源监控的工作要求落实到岗、分解到人;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税源监控方式的转变,把税源管理与税收分析紧密衔接起来,逐步实现主要依靠税收分析成果开展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整合简化各类调查核查等事务性工作,避免涉税信息重复采集和税收管理员重复下户,使税收管理员能够集中精力加强税源管理;改变对异常票证、异常指标按单一项目进行核查的简单作法,实施按户归集分析异常项目,根据异常项目的发生频度和风险度大小,把核查工作和税源监控分析结合起来,据以精选评估对象;积极发挥税务稽查的促进作用,按照准确选案、重点打击的要求,形成以查深化评估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整合信息系统功能,提高征管数据分析及综合应用能力。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管理信息系统,增加联动综合管理功能;应加快税收管理员平台的搭建,强化对“四位一体”系统功能的基础支持;优化数据提交整合发布平台,重点强化税收分析、预警监控、查询分析、数据发布、报表处理等功能,规范数据发布,提高整体工作效能面对新形势,国家税务总局提出要积极探索实施信息管税,稳步推进税收征管方式变革,同时强调要积极探索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途径。打破传统粗放的税源管理模式,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逐步探索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途径,已成为税收征管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关于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思考沈承纲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纳税人不仅数量大幅增长,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也不断出新。就税收管理而言,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税务机关人少户多的矛盾日益突出,“属地划片式”、“全能型集权式”的税源管理模式导致税收管理员疲于应付,各事统管、事项繁杂,单兵作战、力不从心,加之参差不齐的税收管理员素质,大大制约了税源管理水平和征收率的提高,对税收征收管理的考验越加严峻。面对新形势,国家税务总局提出要积极探索实施信息管税,稳步推进税收征管方式变革,同时强调要积极探索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途径。因此,打破传统粗放的税源管理模式,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逐步探索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途径,已成为税收征管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一、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从税源管理的角度看,专业化管理主要指根据税源管理的内在规律及其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职能特点,以纳税人规模、行业及其缴税的税种为主,兼顾纳税人税收风险类型及税收流失等情况,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并将税源管理过程中各阶段、各环节的管理职能在不同管理层级、部门以及岗位之间进行合理分工,优化配置征管人力资源,积极利用专业化的方法实施专门管理,它是整个税源管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是如何对税源管理对象进行细分,依据什么标准、坚持什么原则、遵循什么导向进行分工和人力资源配置,税理向分类管理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源结构类型日趋复杂,经济主体跨地域、跨行业的特点日趋明显,纳税主体个性化差异越来越大,这一经济发展趋势与我们当前的属地化管理、责任区划片管理存在一定矛盾,当前的税源管理模式已难适应税源管理工作的要求,客观上要求我们对当前的税源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即打破原有的属地管理模式,依据纳税人类型、规模以及行业特点,兼顾税收流失风险高低等级,对税源实行属地基础上的专业化分类,逐步建立起重点税源管理、中小税源行业管理、集贸市场专业管理、零散税收社会化委托代征的税源分类管理格局。按照“找特征、分类别、定方法”的思路,依据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制定纳税人分类管理办法,逐步实现税源的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从当前税收管理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看,由于管理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税收管理员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如风险管理、纳税评估、汇算清缴、专业税种或行业管理等工作需要。因此,在对税源管理工作事项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管理、纳税评估以及对全局征管质量影响程度较大的复杂事项,应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同时把综合业务素质高的管理员配置到风险级别高,业务复杂程度高、综合技术应用高的专业管理岗位,集中优势兵力加以应对,改变过去管理员一人应对所有管理事项不全面、不深入以及“体力不支”等状况。三、实现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对策建议根据当前税收征管现状和税源结构情况,在实践税源专业化管理过程中,要以税源科学、有效的分类为前提,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采集、分析和利用为主线,把握行业管理和重点税源企业管理规律,强化税源与税收征管状况“一体化”分析,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特征库、信息资源库,充分发挥系统整合和外部协作优势,进一步理顺各部门及岗位职责,加强部门互动及信息共享,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寻找税源专业化管理薄弱环节对税源深入有效分析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前提,离开充分有效的税源分析,就不能发现税源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其内在管理规律,税源专业化管理也就失去了基础。在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过程中,要依托税源与税收征管状况“一体化”分析基本思路,组建“一体化”监控分析队伍,利用全省数据集中的优势,从征管基础、税种管理、税收经济关系、税收专业管理等方面分析入手,将省局的工作重心由宏观指导逐步转向具体指标制定、税源分析、任务下达、风险跟踪上,成为税源分析的主导者和监控者;市局的工作重心由上传下达逐步转向税源风险的督导检查上,成为“一体化”分析结果落实的督导者和完善管理措施的制定者;基层局工作重心由分析、落实逐步转向“一体化”分析结果实地核查和风险处置方面,形成面、线、点有机联系、省市县逐级递进的“一体化”分析机制,为实施税源专业化提供有力的参照系。专业化管理重点有效防止税收流失风险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和重点,不能找到税收流失风险,就会造成税源管理的盲目性,也无法改变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因此,要根据税收风险发生的特征和类型,在税源与税收征管状况“一体化”分析的基础上,深度挖掘纳税人可能存在的风险特征,不断充实和完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特征库》,建立分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充分利用综合征管软件和金税工程等系统的数据,结合纳税人风险特征,不断拓展《全省风险纳税人资源库》,将税源管理的对象以税收风险的角度区分开来,以指导基层单位有效开展风险应对和纳税评估工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奠定坚实的业务基础。税源专业化管理分类方法税源专业化管理以税源分类为前提,先期可从“规模加行业”的分类方法入手,结合税收集中度的分类测算及我省行业分布特点,实施以行业管理和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为主线的税源专业化管理。
7,如何运用风险管理理念实施税源专业化团队管理
国家税务总局在全国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深化大企业税收服务与管理,全速推进大企业税收管理改革,要在大企业税收“数据采集-风险分析-推送应对-反馈考核”等风险闭环管理流程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加快制定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全面提升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水平。在税收实际工作中,如何加强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就成为我们基层地税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一是要建立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体系。目前,对于税务部门如何强化大企业税收监管尚未提出统一、规范和操作性强的工作指引,特别是对于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对象确立、涉税信息的收集比对和税务部门实地调查核实等重要环节缺乏具体的执行办法,使得基层税务部门在大企业税收风险应对反馈工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税收执法风险。鉴于此,我们在实践工作中,要对大企业税收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反馈等环节进行有机衔接,制定科学合理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流程,进一步健全完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制度,并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明确税务部门和大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依托“金三”风险管理系统,健全税收风险识别模型,进一步提高税收风险识别的工作效率。二是要加快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大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相对健全,财务核算和税务处理复杂多样,普遍都聘请知名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做税收筹划,企业内部也都配备了专业素养较高的财会税务人才来应对税收风险。鉴于此,从税务部门的角度来讲,税收风险应对力量就相对比较薄弱,管理模式也相对比较落后,急需探索出一套专门针对大企业特点的税收风险应对管理模式。在这方面,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内部机构职能设置界限,组建专业化的税收风险管理团队,形成机构集中整合、业务统筹归口、人才统一联动的工作机制。一方面,要选拔培养征管、税政、稽查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汇集业务骨干,充实到风险管理团队中去,根据人员专业素养和特长进行团队共同应对作业;另一方面,对于重大风险应对事项,通过业务归口集体审议研判的方式进行风险应对管理。三是要构建大企业税收数据分析利用机制。目前,税务部门与外部第三方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正在着手建立,税务部门对于第三方涉税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尚没有有效机制做有力支撑,同时对于税务系统内部各信息系统之间的大量税收信息数据也不能真正做到高效共享。大企业机构设置复杂,机构有时分散在不同税务部门管理,这些不同的税务部门也无法完全实现对大企业集团整体税收信息数据的共享利用。今后,我们应当进一步畅通内外部涉税信息数据的交换共享机制,对内建立健全税务部门之间的涉税信息交流沟通机制,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利用;对外依托政府综合治税信息保障体系,充分获取和利用第三方涉税信息,进一步提升税收风险识别能力,提高大企业税收风险应对管理质量和水平。此外,还应借助互联网,通过信息化手段,在网络上广泛搜索收集大企业相关信息,进一步提高信息采集的广度和实效性。根据税源管理专业化管理的工作要求,纳税评估专业化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施纳税评估专业化管理模式,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充分发挥团队的管理效果,才能真正有效整合征管资源、促进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一)成立高素质的评估专业队伍。纳税评估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评估分析后对纳税人的约谈,难度很大,要在不使用稽查情况下,让纳税人服气、缴税,需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更要具有很强的职业敏感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尽管纳税评估是税收管理员的一项职责,但税收管理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有些干部不具备纳税评估的能力,另一方面,税收管理员除纳税评估工作外,还须承担企业的各类涉税管理事项,日常管理事务较多,难于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专门从事纳税评估工作。因此,从这一角度看税收管理员全员评估不利于评估质量的提高。建议针对纳税评估的工作特点和干部业务素质,在一个税务分局(所)设立相对稳定专业评估岗,抽选业务水平强、综合素质高、计算机操作熟练的业务骨干,专门全局的从事评估工作,增强评估力量,这是提高纳税评估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同时,还要健全对评估人员经常性培训机制,特别是强化各项评估应用指标的分析、与纳税人的约谈技巧等系统培训,不断提高纳税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评估能力。 (二)规范评估流程和操作。突出狠抓“四规范”,即:规范评估执法程序,规范评估文书和评估报告审理,规范案件移送(对评估案件达到移送稽查标准的,坚决移送稽查局进一步查处),规范评估与稽查的关系,消除评估是“协商式稽查”、必须到户检查的误区,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重在通过对纳税人相关数据与申报数据的案头分析,发现疑点;通过对纳税人的约谈举证,排除疑点和发现问题。 (三)完善和充实评估指标模型。深化分行业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税收征管系统数据,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完善充实行业评估指标、预警值和评估模型。通过部门间的联动、整合,逐步形成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时效性,覆盖不同税收业务管理要求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体系。 (四)创新纳税评估方式方法。以行业评估、税种评估为重点,分别强化年度税负评估和多税种联动评估;结合风险点核查,针对性组织区域评估、季度评估、月度评估;重视并随时加强案头分析工作,提升评估的实效性;分阶段开展纳税评估案例点评、优秀案例评比活动,把工作考评和案例交流培训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干部技能,促进评估深化。 (五)优化评估服务促和谐。纳税评估的核心任务是帮助纳税人查找问题、防范风险,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进而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这是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评估分局与管理分局的显著区分标志。在准确定位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实现评估成果的知识管理,由此及彼地运用到其他同类企业,起到示范作用,努力促成税源管理从“能动式管理”向“标准化管理”的转变,淡化组织收入职能,“零补税”才是评估工作的真正目标。 (六)健全评估督查评价体系。在严格评估责任追究制和考核制基础上,一是完善复核复查制度。由业务科室对基层评估完成情况进行复核,重点复核评估资料的完整性与规范性,评估程序的合规性与有序性,数据分析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复核基础上,每月抽取一定比例的评估企业上门复查,复查结果列入月度绩效考核。二是定期开展评析交流。建立“问题分析讲解—领导评价决策—部门采取措施—领导小组抓好督查—解决存在问题”的良性循环机制,有效提升评估入库税款、评估规范操作、评估资料上报、评估工作任务落实、执法风险降低等五项工作绩效。 (七)建立科学有效评估联动机制。纳税评估作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税收征管各个环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其本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环节,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评估机制是促进纳税评估协调运行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完善评估工作的组织形式,理顺、规范纳税评估与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税务稽查主要环节之间的流程关系,建立健全“四位一体”联动的组织体系。特别是在当前税源严重匮乏的形势下,要致力通过加强以纳税评估为主要手段的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良性联动,促进税源管理质量提高。一方面,提升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税收稽查水平促进纳税评估。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风险类别等因素,合理划分税源监控的职责和重点,实施分级分类监控;规范管理员税源巡查的项目、内容、下户频率和工作底稿制度,将税源监控的工作要求落实到岗、分解到人;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税源监控方式的转变,把税源管理与税收分析紧密衔接起来,逐步实现主要依靠税收分析成果开展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整合简化各类调查核查等事务性工作,避免涉税信息重复采集和税收管理员重复下户,使税收管理员能够集中精力加强税源管理;改变对异常票证、异常指标按单一项目进行核查的简单作法,实施按户归集分析异常项目,根据异常项目的发生频度和风险度大小,把核查工作和税源监控分析结合起来,据以精选评估对象;积极发挥税务稽查的促进作用,按照准确选案、重点打击的要求,形成以查深化评估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整合信息系统功能,提高征管数据分析及综合应用能力。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管理信息系统,增加联动综合管理功能;应加快税收管理员平台的搭建,强化对“四位一体”系统功能的基础支持;优化数据提交整合发布平台,重点强化税收分析、预警监控、查询分析、数据发布、报表处理等功能,规范数据发布,提高整体工作效能面对新形势,国家税务总局提出要积极探索实施信息管税,稳步推进税收征管方式变革,同时强调要积极探索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途径。打破传统粗放的税源管理模式,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逐步探索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途径,已成为税收征管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关于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思考沈承纲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纳税人不仅数量大幅增长,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也不断出新。就税收管理而言,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税务机关人少户多的矛盾日益突出,“属地划片式”、“全能型集权式”的税源管理模式导致税收管理员疲于应付,各事统管、事项繁杂,单兵作战、力不从心,加之参差不齐的税收管理员素质,大大制约了税源管理水平和征收率的提高,对税收征收管理的考验越加严峻。面对新形势,国家税务总局提出要积极探索实施信息管税,稳步推进税收征管方式变革,同时强调要积极探索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途径。因此,打破传统粗放的税源管理模式,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逐步探索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途径,已成为税收征管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一、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从税源管理的角度看,专业化管理主要指根据税源管理的内在规律及其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职能特点,以纳税人规模、行业及其缴税的税种为主,兼顾纳税人税收风险类型及税收流失等情况,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并将税源管理过程中各阶段、各环节的管理职能在不同管理层级、部门以及岗位之间进行合理分工,优化配置征管人力资源,积极利用专业化的方法实施专门管理,它是整个税源管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是如何对税源管理对象进行细分,依据什么标准、坚持什么原则、遵循什么导向进行分工和人力资源配置,税理向分类管理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源结构类型日趋复杂,经济主体跨地域、跨行业的特点日趋明显,纳税主体个性化差异越来越大,这一经济发展趋势与我们当前的属地化管理、责任区划片管理存在一定矛盾,当前的税源管理模式已难适应税源管理工作的要求,客观上要求我们对当前的税源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即打破原有的属地管理模式,依据纳税人类型、规模以及行业特点,兼顾税收流失风险高低等级,对税源实行属地基础上的专业化分类,逐步建立起重点税源管理、中小税源行业管理、集贸市场专业管理、零散税收社会化委托代征的税源分类管理格局。按照“找特征、分类别、定方法”的思路,依据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制定纳税人分类管理办法,逐步实现税源的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从当前税收管理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看,由于管理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税收管理员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如风险管理、纳税评估、汇算清缴、专业税种或行业管理等工作需要。因此,在对税源管理工作事项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管理、纳税评估以及对全局征管质量影响程度较大的复杂事项,应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同时把综合业务素质高的管理员配置到风险级别高,业务复杂程度高、综合技术应用高的专业管理岗位,集中优势兵力加以应对,改变过去管理员一人应对所有管理事项不全面、不深入以及“体力不支”等状况。三、实现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对策建议根据当前税收征管现状和税源结构情况,在实践税源专业化管理过程中,要以税源科学、有效的分类为前提,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采集、分析和利用为主线,把握行业管理和重点税源企业管理规律,强化税源与税收征管状况“一体化”分析,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特征库、信息资源库,充分发挥系统整合和外部协作优势,进一步理顺各部门及岗位职责,加强部门互动及信息共享,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寻找税源专业化管理薄弱环节对税源深入有效分析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前提,离开充分有效的税源分析,就不能发现税源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其内在管理规律,税源专业化管理也就失去了基础。在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过程中,要依托税源与税收征管状况“一体化”分析基本思路,组建“一体化”监控分析队伍,利用全省数据集中的优势,从征管基础、税种管理、税收经济关系、税收专业管理等方面分析入手,将省局的工作重心由宏观指导逐步转向具体指标制定、税源分析、任务下达、风险跟踪上,成为税源分析的主导者和监控者;市局的工作重心由上传下达逐步转向税源风险的督导检查上,成为“一体化”分析结果落实的督导者和完善管理措施的制定者;基层局工作重心由分析、落实逐步转向“一体化”分析结果实地核查和风险处置方面,形成面、线、点有机联系、省市县逐级递进的“一体化”分析机制,为实施税源专业化提供有力的参照系。专业化管理重点有效防止税收流失风险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和重点,不能找到税收流失风险,就会造成税源管理的盲目性,也无法改变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因此,要根据税收风险发生的特征和类型,在税源与税收征管状况“一体化”分析的基础上,深度挖掘纳税人可能存在的风险特征,不断充实和完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特征库》,建立分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充分利用综合征管软件和金税工程等系统的数据,结合纳税人风险特征,不断拓展《全省风险纳税人资源库》,将税源管理的对象以税收风险的角度区分开来,以指导基层单位有效开展风险应对和纳税评估工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奠定坚实的业务基础。税源专业化管理分类方法税源专业化管理以税源分类为前提,先期可从“规模加行业”的分类方法入手,结合税收集中度的分类测算及我省行业分布特点,实施以行业管理和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为主线的税源专业化管理。
文章TAG:
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税收 风险 风险管理